米兰三年展是如何策展的

深圳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22/5229346.html
内容摘要

米兰三年展是20世纪意大利设计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坐标体系,而凌驾于其近百年间展览构成的“物态史”之上的,是由22届设计策展主题导向所编织成的宏观历史脚本。本文将梳理、解读米兰三年展历届展览策展主题和历史背景,阐述设计策展主题中所渗透的共时性关系逻辑语境,和在复合向度中所塑造的历时性设计文化历史系统,并由此进一步论述构建三年展独特策展文化中的设计价值认知原则和传播使命。

引言

米兰三年展是世界领先的文化机构之一,它利用设计、建筑、视觉、场景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传达当下世界的复杂性,不断地试图用一种更广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将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体验汇聚在一起。与威尼斯双年展致力于以展示个人和作品的理念为主导的建筑设计艺术展览相比,三年展以表达群体思想和认知为基础,通过策划主题促进交流和思考,参与设计文化的演进。在对三年展的探究中,透过阅读GilloDorfles,VittorioGregotti,AndreaBranzi,RenatoDeFusco,MaurizioVitta等意大利本土学者们的主流设计史著作不难看出:对于意大利近代设计史的研究,米兰三年展在其设计文化变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管是在现代主义、理性主义的设计思潮浪口还是在战争爆发、石油危机的生存边缘,三年展的举办都强势介入并主导着设计实践中艺术创造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从时间线上来看,米兰三年展所走过的这百年中,经历了意大利设计文化的从无到有,工业体系的从零到整,艺术教育的从散到统;深度参与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理性主义的成长和演化、战后城市重建的机遇与矛盾、工业化预制技术的推广与颠覆等近代意大利设计历史中每一个转折与挑战,从而成为设计文化推动的积极角色之一。不同于独立的“知识性”设计主题展,米兰三年展在年之后,每一届都会由当届策展人团队提出一个“现象性”“事件性”或“话题性”的当下主题,进而,展览内容将通过设计媒介、语言和规则,对相应的主题、意图和概念进行阐述和形象化。在这个过程中,三年展通过时而回顾时而前瞻的视角来定义和强调不断发展的设计文化。[1]当我们现在回溯米兰三年展,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无数被留存或消逝的历史载体作品,更是以展览叙述的手段,展现出意大利设计实践发展的宏观历史叙事。正如VictorMargolin所指出的:在设计史研究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所具备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特点[2],把握其即时的形态和全景性的移动。本文就以三年展策展文化为研究对象,从静态横向的角度探究历届设计策展主题设定的逻辑语境,即与特定历史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归纳关联向度;从动态纵向的角度梳理一系列可溯源的设计思潮脉络,探索意大利近代设计文化在复合向度的历史推演关联。由此探讨米兰三年展作为永久文化机构,如何在策展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推动其主题结构和历史叙事,充分参与和记录当地的设计历史,从而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暗示、映射和预测的作用。

1

主题设定的逻辑语境

米兰三年展是一个举办设计相关主题的展览机构,从第一届的手工艺设计与制作到如今集合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时尚设计、视觉传达、公共艺术、戏剧等学科为一体的文化组织,它参与见证了意大利设计的变迁。基于环境主导的设计实践属性,每一届主题都以话题、事件的逻辑为主导线索,在特定的展览语境中,将与设计相关的信息、观点以生动、鲜活的生活形象或语言表述出来。[3]三年展的每个主题都是由当下一个或多个历史因素作用所塑造,是对设计文化的映射,然而任何文化、观念的形成在当时、当地一定有与之相应的社会秩序和逻辑语境[4],以下我们逐一展开:(1)第一届年的米兰三年展(当时称之为蒙察装饰艺术双年展),正处于意大利整体制造工业还未起步、相较于其他欧洲国家比较落后的时期。政府意识到缺乏创新和应用的艺术教育,希望米兰能以巴黎为例,建立和发展艺术学校,开展相关学科和行业的交流,进一步推动艺术普及和机械制造的普及。社会活动家GuidoMarangoni(未来Monza双年展主席)写信给当时的米兰市长EmilioCaldara,建议可以通过一个大型展览,推进装饰艺术在意大利的觉醒和成长,最终由米兰市政府、人文学院(SocietàUmanitaria)[5]和蒙察市政府三方组成的联合体在蒙察的皇宫[6]共同开启了第一届米兰三年展,为此后意大利制造业的身份确认和设计文化的观念输出打开了展览维度的权威通道。第一届展览共有11个国家共同参与,这次展览相当于一次商品市场的盘点,虽然我们可以看到代表先进性的FortunatoDepero(图1),但大多数展品仍然是如GioPonti为Richard-Ginori设计的花瓶(图2)等那些夹杂着一些浓重传统手工业痕迹的作品,但这对于当时没有本土设计,依靠购买别国产品的意大利来说,此举意味着将设计作品放在国际平台开展比较和竞争,也是对于资本社会的一个积极应答。举办者希望以此刺激意大利的设计与生产的创新。

1.FortunatoDepero设计的枕头(图片来源:copyrightbyTriennalediMilanoArchive)

2.伦巴第展商Richard-Ginori的陶瓷展(图片来源:copyrightbyTriennalediMilanoArchive)(2)年第二届展览中参与国家上升至16个,其中比利时理性家居中的抽象艺术和德国的德意志工艺联盟脱颖而出。[7]与第一届平铺盘点式不同的是,此次展览策划开始意识到内容主题的异质性,在以地域分区的基础上设立了不同的策展目录:从宗教艺术到平面艺术,从建筑到公共艺术。在这些展品中,吉奥·庞蒂(GioPonti)的陶瓷和马塞洛·尼佐利(MarcelloNizzoli)的披肩尤为有趣,展览试图寻找意大利设计共同的语言和准则。总体来说,首两届展览的成功是国家层面政治气候导向的、对工业生产和艺术手工业各自发展趋势所给出的回应,最终指向其学科产业重新调整规划的需求。(3)第三届展览在年开幕,不再以地域划分展区,而是分设了照明展、金属展、玻璃展等,这样更好地体现了Marangoni的展览初衷,即寻找共同的设计语言,扩大市场效应,教育公众何为现代。未来主义也在这一届展览中粉墨登场,他们用非理性而充满好奇的方式来讲述现代化,推动创新,FortunatoDepero受BestettiTumminelli出版社和Treves兄弟委托设计的图书展馆(PadiglionedelLibro)诠释了建筑的形式应由它们所包含的对象以及建造主体来确定。(图3)同时,以LuigiFigini,GiuseppeTerragni为代表的Gruppo7也在此次展览上崭露头角,开启了意大利文化中理性主义的篇章。

3.FortunatoDepero设计的图书展馆(图片来源:copyrightbyTriennalediMilanoArchive)

(4)年第四届展览是以蒙察为主展场举办的最后一届展览。此次展览中爱迪生公司等赞助设计师们在公园中建造了三座实验性住宅[8],以LuigiFigini和GinoPollini的电气住宅(CasaElettrica)为代表,运用了钢筋混凝土柱结构形成开阔的平面,立面带状的开窗以及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创造了室内外空间感知的延续性,毛毡地面、灯具、电器设备等大量新材料和新技术系统的应用最大程度回应了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新住宅原理,体现了意大利最先进的设计文化和技术。(图4)展览促进了全球科技文化视野的拓展与交流,为未来意大利多元化的设计形式奠定了基础。4.LuigiFigini和GinoPollini设计的电气住宅(图片来源:copyrightbyTriennalediMilanoArchive)(5)年第五届展览在被国际展览局正式承认后移至米兰举办,当时的政府认定三年展展览是代表官方艺术的展示场所,是适宜的“时代的表达”。场地便设置在由GiovanniMuzio设计的,象征着纪念性、理性、平衡、秩序和自我庆祝形式的米兰艺术宫内,并选择Ponti提出的“风格与文明”作为策展主题,旨在宣扬日常生活中能够吸引公众的现代艺术,使“文明”不仅体现在意识上,而且更具体,使之为中产阶级所接受,从而赢得“现代化”的胜利。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当时经济与文化隔离的政治氛围下,三年展也未曾停止提供与其他国家交流、辩论的机会,展出了大量国际建筑作品,包括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赖特、密斯·凡·德·罗、霍夫曼、佩里等。[9]在此次展览中建筑设计成为了主角,象征着法西斯政权的艺术价值取向,三年展成为之后理性主义成长的摇篮。(6)之后的年第六届由EdoardoPersico和GiuseppePagano策划的“社区与连续性”又再一次加固了现在主义建筑与法西斯的联盟,展览倡导现代主义不仅体现在建筑的技术和形式上,而且深度关联着社会机制。墨索里尼将意大利在欧洲现代化影响下的城市建设成就归功于其独裁领导下的成功。(7)第七届三年展是在墨索里尼宣战前期闭幕的,尽管展览内容涉及工业预制和标准化生产,但主题“秩序与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辩论——正如像E42罗马建筑那般的造梦项目,在艺术选择和秩序标准上采取了有利于民族主义的做法。此外,本次展览还通过收音机设备产品展展示了科技领域的创新,标志着工业设计学科开始展露头角。(图5)

5.无线电设备展(图片来源:copyrightbyTriennalediMilanoArchive)

(8)战争迫使米兰在之后很长时间都未得恢复,城市处于废墟之中,三年展艺术宫也被炸得支离破碎。直到年,三年展再次敞开大门,主题“居住”是其展览史上第一次将目光聚焦在问题和技术层面的社会现实。一方面,面对城市的满目疮痍和战后万户民房的匮乏(图6),依托展览的实验性和执行力,三年展整合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力量,倡导规划建设QT8社区,并明确了现阶段设计师应将道德与美学相结合,打造出实用美观的平民化设计;另一方面,展览强调“居住”的问题不仅仅是房屋建造的问题,更是家居布置的问题。战争破坏了手工制造业的均衡供给,加之大量生产、交通便利、规模缩小等实际需求,推动了工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家居设计行业也从整体家居设计转向单项制品的设计,为之后的工业设计学科的独立埋下了伏笔。[10]

6.战后意大利住家损毁统计(图片来源:Domus)

(9)顺应批量生产的市场需求,工业机器制造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年第9届三年展以“产品与标准”来激发设计的多样性,带来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创作模式的颠覆。一方面机械工业生产和材料发明催生了一系列设计艺术作品,如LucioFontana的发光氖管艺术雕塑,它与艺术宫中的大楼梯相结合,塑造了空间概念的雕塑形式,得到一致好评(图7);另一方面展览还同时召集了著名建筑师们举行了“神圣的比例”的会议,探讨对比古典和现代建筑的比例,柯布西耶通过参与此次会议,借三年展的国际舞台,展示他即将发表的“模度”系统。(图8)[11]

7.LucioFontana的发光雕塑与楼梯空间完美契合(图片来源:copyrightbyTriennalediMilanoArchive)

8.柯布西耶在“神圣的比例”会议上(图片来源:copyrightbyTriennalediMilanoArchive)(10)得益于材料科技的飞速发展,正如英国的陶瓷、瑞典的玻璃、德国的刀具,彼时的意大利设计选择拥抱了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年第十届的“预制与工业设计”展览对工业设计学科进行了界定,阐明了工业设计学科的现状、原则和专业属性,提出了设计不同于手工业的个体价值,它需要包括工程师和市场营销在内的团队合作。由此,当时包括Arflex,Olivetti,LaRinascente,Kartell和Tecno等企业品牌的参与,催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11)战后经济的腾飞,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行业中各企业定位和形象也需要被设计,在年十一届三年展“折衷主义和形式主义”中就探讨了在设计学科细分下,艺术、当代建筑、艺术生产和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形象如何通过平面设计在社会中文明地表达。(12)60年代随着意大利教育文化的改革,将义务教育年龄延长至14岁,中学模式进行重组,使得“住宅与学校”成为年第12届三年展的主题,该主题试图通过创新的设计和建设手段,弱化精英的设计品位和设计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英国馆在本届展览中为米兰市政府建造并布置了一个三个班级的小学教室作为范例,探讨学校建设所涉及的类型、功能、预算等标准设定。[12](图9—10)

9.英国馆的小学教室室内场景(图片来源:copyrightbyTriennalediMilanoArchive)

10.英国馆的小学设计说明(图片来源:copyrightbyTriennalediMilanoArchive)(13)短时间内社会经济的复苏,工业机械化和大量家电的普及[13]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时间的支配自由,消费习惯和文化认知,第13届三年展用“闲暇时光”这个主题辩证地看待这些变化,以社会学研究的视角,用设计来评论设计议题。[14]展览鼓励设计师和艺术家们通过减少文字,大量使用图像、图标和景观视觉效果等前卫艺术形式引观众的兴趣。(14)年第14届“大数字”的主题,策展方意图再次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sx.com/jaqc/85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