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指导创造性整合复习也精彩例谈高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命题被寄予厚望,不但要选拔优秀人才,还要切实考查到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这意味着高中历史教学任重道远,新课改给历史教学带来很多前所未有的压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高三如何复习备考?对此,一线的教师纷纷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教材体例,按专题复习的;眷恋旧教材,以旧教材为蓝本,梳理通史知识的;或者二者兼顾,提出通史加专题的。高考事关重大,没有哪一位教师敢掉以轻心,相比之下第三种就像上了双保险,是现在不少高中历史教师较为青睐的做法。

无论哪种复习模式,最后仍需落实到每一节课和每一个知识点上,每节课、每个点是有效的,高三备考复习才是高效的。那么高中历史教师需掌握哪些信息和方法技巧才能赢得课堂,有效复习备考呢?“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2]介于此,有必要首先了解学生的需求。

一、高三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几种心理诉求

1、适应高考需要:高三的学习以天计,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把应对高考视作第一要务。很多学生提出要多练习真题,不少学生建议老师多讲讲答题方法,背后反映出的是他们对高考的焦虑。

2、有针对性:再腼腆、沉默的学生,到高三都变得主动,不少学生主动找到各科教师,希望老师能深刻地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而给出具体的学习指导。这种心理在课堂上表现也很突出:有的学生因为教师设置的问题太难而放弃思考;有的因为所讲内容不符合自己的需求,而选择自己复习;有的因为教师没有给他展示机会而暗暗失落;有的却因为老师经常点他回答问题而愤愤不平。总而言之,学生的需求千奇百怪,都希望老师准备的课最符合自己所需,对自己具有针对性。

3、趣味性:复习课很难摘掉炒现饭的标签,尽管学生明白高三与高一高二的区别,在进入高三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真正给他们炒现饭,学习的热情很快就会消磨殆尽,乃至课堂出现一片死寂的现象。

下面就自己大半年来高三复习的一些心得谈谈如何整合课堂和知识。

二、对课堂的整合——多样化、有侧重

与自然科学一个神奇的实验,就可能激发一群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同,历史这门人文学科非得入门才能逐渐体会到它的魅力,复习课正是学生由入门到热爱转变的关键期,这是复习课价值升华的一个契机。

整合课堂的提法不一定对,主要是为了与整合知识区分开来。何谓整合课堂?即在综合考虑学生需求以及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复习课的类型,并对整个高三学年各类复习课的时间与数量的安排。我把复习课分为这样几类:第一再现类知识记忆课,即背诵课;第二习题讲练课;第三分析讨论建模课;第四主题探讨课;第五素养提升课。

这几类课大体上以周或者月为单位循环使用,复习的不同阶段每种课型的数量安排不等,甚至是牺牲掉某种类型。例如,最开始复习,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记忆,知识串讲;到了复习中期,重心开始向分析讨论建模,以具体知识为载体,搭建学科框架;复习到现在,习题讲练,以问题主题为线索的师生互动最为频繁。在整个复习阶段,一直所占比重不大,却从未间断的是素养提升课。这种课的准备最为简单,主要采用拿来主义,这对教师的要求是平时做个有心人。例如,老梁观世界《复杂的日本人质危机》《雅尔塔密约——》等视频短小精悍,介绍的知识准确,分析视角全面独特,可以跟学生分享。除了视频,储备一些好文章,课上与学生一起阅读,如茨威格的《历史是公正的吗?》,尼采的《深知生命意义才懂得如何面对生命》等,阅读课上针对文章内容设置一两个问题,效果更佳。

以上的安排是出于对循序渐进原理的尊重,复习从最基础做起,巩固知识的同时,树立学生的自信。习题讲练、分析问题、学科建模一类往往离不开方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不宜操之过急。而学科素养的熏陶不可或缺,效果难测,贵在坚持。甚至在学生入学历史第一讲上,就应该开始传递历史的魅力、价值等理念。

三、对知识的创造性整合

1、奇思妙想,比较式整合;

对比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手段,年元月调考,试卷评讲完之后,跟学生一起分析历史试题中涉及对比的考点,仅在第二卷就吃惊地发现有三处之多:40题跨越空间比较清朝《四库全书》与启蒙运动时期《百科全书》的特点、背景和影响;41题跨越时间比较不同时代教科书对古文经、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评价;48题比较日本福泽谕吉和清代张之洞观点的异同及发挥的历史作用。

比较式整合的传统做法是列表归纳要点,自从有了课件,教师可以在几秒钟之类完成,但是学生容易沦为抄写机器,寄希望于学生下来理解记忆,十分不切实际。即便学生跟着教师复述要点,也还停留在学的层面,远达不到用的高度。与之相比,下面两种类型的比较式整合可能更有深度且活泼有效:

第一种:跨越时空的比较——以程朱理学为例

思路:依托材料,设置几组对比。例如将程朱理学与西方的智者学派对比,突出前者对人的束缚和后者过分的自由,这正是当今中西文化差异根源之一;还可以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比,侧重于影响,前者在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专制统治方面功不可没,后者则是要改变旧世界,为创造新世界准备。

具体情况: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说:“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又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部分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作品

作品

作者

内容简介

《歌集》

彼特拉克

以热情的笔调褒扬了人的纯真的爱情。

《论贪婪》

波吉奥

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财富,而不是为了拯救灵魂,“每个人具有追求金钱的天生欲望”,即便是教士也是如此。

《论人的美德与尊严》

曼内蒂

“上帝是把人作为最美丽、最诚实、最富有和最终是最有力量的创造物所塑造出来的”,而且赋予人以“伟大的本性”,并创造了这一世界交给人去统治与管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理学与智者学派主张的区别。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理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对中西方历史的影响。

第二种:针对同一问题不同角度比较——以对孙中山的评价为例。

思路:用不同史观来评价孙中山,不同条目之间的差异被放大,既有助于学生记忆,又以案例的形式复习了各种史观的内涵,就下面的案例而言,它还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什么叫观点,什么叫论据。

具体情况:

案例: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思考:(1)下面是对以上观点的解释,请将ABCD与甲乙丙丁对应起来,填进后面的括号里。

A、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因为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民主斗争促进了亚洲的觉醒,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C、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因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措施。()

(2)说明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2、与现实接轨,主题式整合;

历史与现实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需要现实的支撑,现实不能脱离历史。下面以儒学的发展为主题,谈谈如何将历史问题与现实挂钩。

导入:一个视频和一则新闻

视频标题:“全球孔子学院已达所”

新闻标题:孔子学院海外发展屡遭尴尬

新闻内容:

年5月,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称在该国孔子学院的部分中国汉语教师违反了美国签证规定。之后,美国和加拿大的几所大学陆续宣布将终止与中国孔子学院数年的合作。有批评者指出,中国孔子学院往往直接设在其它国家的学校中,由中国政府提供经费、选派教师和确定教学材料。并称孔子学院以政治敏感为由“干涉学术自由”。

据“德国之声”中文网1月11日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日前在其网站上发布通告,称将关闭该校的孔子学院。该孔子学院成立于年,是欧洲首家孔子学院。通告中说,大学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协议于年年底到期后不再续约,孔子学院将于年6月30日关闭。

此处导入承担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将高考内容传统儒学与时事新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创设一个矛盾的情景,引出复习课的线索主旨:文化的发展传播不会一帆风顺,传统儒学的发展也是浮浮沉沉,进而探讨每一次沉浮背后的历史原因,以史为镜,预测儒家文化的前景。

此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无论我们复习的知识点是大还是小,是难还是易,都可以运用,例如我们讲外蒙古的归属问题,就可以从一幅台湾地图说起;复习冷战时期的历史,可以与乌克兰事件联系等。

3、探究方法,一站式整合;

所谓一站式整合就是尽可能全面的把某一类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且在教授方法的同时准备相应的练习,让理论和实践在短时间内实现,加深学生的印象。稷王中学的刘胜军老师有一节课荣获了山西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题为《图中寓史索理于书》,这节成功的课,就是一站式整合学习方法的复习课。主题明确,全都涉及图片,有的是主观题,有的是客观题,还有开放式题目,内容充满趣味性。

同样,其他方式的一站式也可以尝试,例如,关于如何解答图表题就有很生动的口诀:折线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考虑到高中生在审题方面存在的困难,尝试对问题中的观点问法进行一站式整合,也很有必要。例如问原因有多少种问法?“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效果”、“结果”、“后果”不同问法的差异?“说明、表明”与“体现、反映”的差别?我们甚至可以为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总结出一种答题模式,尽管在新高考中起作用的可能性不大,对于训练学生的答题思路,还是有好处的。

例如: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一站式整合需要教师做有耐心,不断将复习备考工作细化,只有在知识层面和技巧层面双管齐下,学生的成绩才会更出色。

4、自由联想,自主式整合。

历史高三备考中的一个尴尬是教与考的脱节,在教师当中广为流传的一个笑话是:讲什么就不考什么!如何破解这一魔咒?我们先看看下图。

三个圈分别代表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思考过的内容和实际的考试内容。如果我们假设三个圈必定是有重合的部分,依据一般逻辑,学生在考试中可以得分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讲解内容、学生思考内容和考试内容三者重叠部分;另一种是学生思考内容和考试内容重合部分。即图中所示的黑色区域。这样看来,学生能否得分的关键因素不仅取决于教师是否讲到,更在于学生是否自主的思考过。只有学生自主加工过的知识,才更容易有效。

因此,在教师带领着学生跋山涉水,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时,适当地鼓励学生走在教师前面自主探索,披荆斩棘,也许更有助于学生成功,毕竟高考战场学生只能独自前往。这正是自由联想,自主式整合产生的思想源头,之前看到少部分学生自己把资料书上一些整理好的知识点裁剪下来,补充完善,贴上标签,这是自主式整合的一种最初级的做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鼓励学生在高三多思考,多整合,可能是高三备考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高考就像一场博弈,正视对手,才能斗志昂扬;尊重对手,才能博出境界;研究对手,才能赢得比赛。创造性整合正是正视、尊重、研究对手的体现,师生共同努力,集众人智慧,一定能享受与知识为伴、与高考博弈的复习过程,最终收获知识和成绩。

[1]黄牧航.理想与现实的博弈——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科高考命题的趋向[J].中学历史教学,(8).

[2]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教育出版社,.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是什么导致的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sx.com/jans/12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