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衍生品化的时代消费倾向:谁在被拉下神坛?
《气球狗》BY.JeffKoons
LIFERECORD
(一)后当代艺术与消费主义的“红线情缘”
无论在哪一种经济体制的语境之中,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对于我们的生活所拥有的支配权都不再是秘密。在消费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任何职业都无法独善其身,艺术家也越来越难以纯粹地将自己的理念介入到艺术创作之中。每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都要在消费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法,而这种趋势正催生了后当代艺术与消费文化间脆弱的平衡和丝丝相连的微妙关系。
称安迪·沃霍尔是捕捉到艺术品走向消费时代趋势的“第一人”也不为过。正如他的代表作“汤宝罐头”系列丝网版画背后隐喻的,艺术品也在他的大量复制的方法中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流水线产物,就此开启了消费主义和文化艺术产业之间的“蜜月期”。
(BY.AndyWarhol)
安迪和他的成功是偶然或者哗众取宠吗?其实,现当代艺术中的消费主题是一个现象,是一个趋势,也是全球格局发展下的一个必然的方向与结果显现。安迪·沃霍尔恰巧出现在了这样一个最合适的时间与最合适的地点。他将消费商品的元素化与神圣化,以探讨消费文化与严肃文化价值的关系;除此之外,安迪·沃霍尔留给当代艺术的影响还体现在造星运动与自我艺术形象的塑造之中。
安迪·沃霍尔自画像
(今天的艺术家(不只是艺术家),总会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人设”或人物形象。形象塑造可能是一种品牌文化影响下的人格物化。如果说特定的物品指代了标签化的特质,那么这些特定标签堆叠而成的人的形象也变相成了新的标准指代物。这或许是消费时代所特有的商品文化与个性价值之间的捆绑)
LIFERECORD
(二)艺术衍生品化与全民消费时代的到来
价格高昂的艺术品为了搭上这一波时代红利的便车,自发从内部开始了它们的“衍生品化”旅程:沃霍尔式的风格介入到各个商业层面之中。
艺术品如同流水线一般被生产、被制造,进入到商铺、卖场、影院宣传。许多的艺术家可能不会想象到,自己的作品能被制成各种各样形式各异的生活商品,被截取和提炼了的视觉元素或简单粗暴的复制图像随时出现在一切可供印制的地方。正如同,梵高的画作出现在手机壳、雨伞背、钥匙扣甚至是吹风机手柄之上,草间弥生的圆点和村上隆的花朵笑脸与各大时尚品牌的产物发生直接的关联;艺术家和他们背后的艺术经纪半推半就地选择了成为带有附加值的商品线中的一员。
村上隆作品及合作的衍生品
一度被抢断货的优衣库×KAWSUT系列
当人们谈起“消费”,往往指向从商品中获得价值,同时得到欲望的满足。这一过程之中充满了价值的衡量与构建,重估与再衡量,打破构建以及建立新的构建。
这还不足以解释为何艺术衍生商品的价格会高于一般商品;实际上,这是由它们承载的超额价值决定的。所谓的超额价值,表现在这些衍生品的价值不再仅仅局限于它的本身价值以及它的商业价值,它所附带的文化符号和情感体验共同构成了货币价值之外的超额价值。
(为此,诸多艺术家也加入反抗的阵营之中,他们通过介入消费价值探讨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质疑。比如,莫瑞吉奥·卡特兰将黄金制成马桶,除了如厕的功能价值,我们无法从中得到任何其他的价值体验。)
(左图:《America》)
(右图:《第九个小时》LaNonaOra(TheNinthHour)
BYMaurizioCattelan
LIFERECORD
(三)新生代艺术市场的几种落地姿态
不只是艺术家,在消费文化影响下,每一个个体都要在消费的漩涡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当代艺术的艺术创作者们学会用品牌和符号包装自己,进行形象的包装与塑造;当代艺术与商业合作走向共赢的道路,艺术衍生品、艺术产品大行其道;当代艺术的创作者们也在消费文化里不断走失,不断迷茫。金钱总是让人又爱又恨,可是却没有人能真正割舍。
在这种新的形式要求下,旧有的艺术市场的层次规则被逐渐打破,在二级市场“拍卖行”与一级市场“画廊”之间,灰色地带应运而生:无数的“艺术节”,“艺博会”,“艺术市集”开始冠以这这些隆重的名头,在年轻一代消费者的簇拥之下大行其道。
这些新型的消费场合中,消费者无需任何的入场门槛或只需要支付很低的观赏价格,就可以便利地获取自己憧憬的所谓高级价值,以低廉的价格拥有自己中意的艺术品的复制品或衍生品,这正是消费文化为消费行为的双方带来的双向作用,通过这种作用,艺术与市场的接轨真真正正落到了“地面”上。
年里我们也疯狂的参加了几场应接不暇的艺术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对于艺术的热情是真的很高
LI
(四)艺术价值走向商品模式的归宿
也许有人始终保有着这种疑问,艺术品的价值何以被证明和鉴定呢?实际上,从这种价值被定义为可以被货币化的一天开始,便是可以被规则衡量的。
安迪·沃霍尔之后,无数艺术家遵循这位“教父”的教诲,向市场证明着自己的艺术创作背后隐含的消费主义的无穷能量——杰夫·昆斯巨大且知名、轻盈又可爱的“气球狗”雕塑;村上隆身边的争议背后,“太阳花”绽放出千朵万朵;KAWS等潮流艺术家们掀起的衍生玩具热潮;直到,瑞吉奥·卡特兰将一只香蕉用胶带贴在贝浩登画廊的墙上,完美的回应了这一切的争议。
《喜剧演员》,,BYMaurizioCattelan
按照我们的惯有认知,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应该具有三个特征:一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物质性呈现;二是艺术品是艺术史的承载,属于创新性的人类文化方式;三是艺术品虽然可以售卖,但其核心是围绕文化、思想、价值观、世界观等领域的非物质化产物。这样的艺术衍生品化后被人为地赋予艺术价值之后售卖出更高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回报。
尽管更加的曲折了,但艺术品最终实现了交易,那么就具有了商品的属性。
艺术品的这种商品属性,主要不是其使用价值,而是其在一定文化中所具有的符号价值,它成为人们‘自我表达’的主要形式和‘身份认同’的主要来源。”人们通过艺术消费,参与更注重对于生活品质的提升,更期待与相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分享艺术以获得文化的认同。
但是我们不可逃避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商业上的成功是否就等价了艺术品的价值?一个艺术家不介入商业,那么他/她所创作的作品还是否有价值?如果一个艺术家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人,那么他/她还能不能被称之为艺术家?
在一个消费文化主导下的时代,也许这份答卷还需要经受不断的时间考验和更多艺术创作者的共同回答才能完成。
村上隆与vans合作的潮牌用品系列
参考文献:
当代艺术与今日消费文化的关系——从安迪·沃霍尔到“人人都是安迪·沃霍尔”,邱圣翔,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从艺术消费谈到消费艺术:艺术品市场的消费化倾向,王少杰,
:来源于网络
:阿柒/方雯
一个由CAA综绘第一工作室为起点诞生的青年艺术合作组,分享走向综合与开放模式的现代绘画,欢迎一切独立与非独立,从事着各种不设限的艺术道路的艺术家与爱好者的加入.
關注我們,或在後臺發送你的吐槽及建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