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斌出诊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2/
艺术家和设计师之写照
(美国)马尔科姆?巴纳德著
这些主题很重要,因为它们依然影响或贯穿于人们对创作视觉文化的各式人群的理解以及对这些人群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理解。例如,几年前在一个针对年轻人的报刊职业咨询栏目里,一个记者描述了艺术家和设计师之间的差别的一个普遍性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一般来说,艺术家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而设计师则经常是团队的一员”。这种描述可能有欠斟酌或有点夸张。艺术家是作为孤立的个人而存在的,他与其他艺术家或外面的大千世界联系很少,自己独立地在进行着他或她的创作。这种对艺术家和艺术活动的观点就像19世纪浪漫时期最流行的观点一样浪漫。路易莎?巴克和菲力普?多德指出,这种艺术家的概念常常包含有这样的思想:艺术家是“特殊”的,比常人更具超常的幻想力,比常人更加敏锐。在这种艺术家的概念里面,艺术家通常是男性,常用短语“老大师”(OldMaster)和“杰作”(masterpiece),对女性并不太适宜。这种艺术家的孤立男性英雄形象在电影中也能找到,比如,年文森特?米勒利拍摄了一部名叫《渴望生活》的电影,片中主角文森特?凡?高被描绘成一个“备受折磨、苦苦挣扎的天才”,他还遭受了“艺术精神失常”的痛苦打击。
各种不同的艺术评论可能有益于构建艺术家的各种概念。珍妮特?伍尔芙指出此种概念纯粹是时间上某一特殊历史节点的产物。她论述说,在14世纪左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艺术家与固定庇护人或社会阶级的脱离,个人主义理念的兴起导致了艺术家这种浪漫概念的产生。这种概念只能形成于特定的社会和历史环境之中,意思是说,它不可能成为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一种自然或普遍模式。除了社会和历史的论点以外,还有一种论点,如上所示,即概念也是有性别区分的。巴克和多德争辩说,女人完全不适合于孤独而备受折磨的艺术家这个概念、“到目前为止,格文?约翰也只不过是奥古斯塔斯?约翰的患有精神病的姐姐……就像乔治娅?欧基芙一样,也只不过是艾尔弗雷德斯德格里兹那行为古怪、偏执的妻子”。而且,女人不会是那种不合群的艺术狂热型;“女人绝对不是神经质的天才,她只是神经质、疯狂而已”。最后,还有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论点:纯个人的浪漫主义理论是不可能的;后现代派主题被弄得四分五裂、支离破碎,偏离了正常轨道。
然而,按照上面所叙述的流行观点,设计师不是那么孤独和备受折磨的人;他或她是团队的一分子,他们抑制个人的独立创作欲望,服从于团体的整体需要。因此,根据这个观点,艺术活动是富有创新精神和表现精神的,是独立完成的;而设计活动则不是那么富有表现精神,是团队集体完成的。其实,这些都是泛泛而谈的概括性结论;如果用这种方法去研究,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支持和反对它们的证据。比如说,艺术家是孤独的人,这种流行观点可能正确,而且绝大多数人确实有可能认为艺术家都是孤独的人。然而有人不禁要间,关于设计师的这种流行观点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它是否也仿效艺术家的模式?是否也像艺术家一样是一个孤独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例如,设计师内维尔?布罗迪、亚历山大?麦克奎因、吉奥格托吉奧吉亚罗和菲力普?斯达克偶尔也在时尚杂志和电视上出现过。布罗迪、麦克奎因、吉奧吉亚罗、斯达克世人皆知,很有名气,但是,他们是作为独立的个人而举世闻名的。年布罗迪在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andAlbertMuseum)举办的个人展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人们去看的是一个人的作品展览而不是无名氏设计的集体作品展。德扬?苏季克在《崇拜对象》一书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吉奥吉亚罗之所以如此著名主要是因为他设计了大众高尔夫汽车(Volkswagengolf)。继而苏季克又评论说,高尔夫“是其中最后一款由单个设计师设计的汽车……由一个人创作的汽车,汽车上明显留下了个人的痕迹和特征苏季克没有给人质疑的机会。高尔夫是由独立的单一个人设计的,这与福特和高尔夫马克两种品牌汽车形成了鲜明对比,福特是由一个“国际团队”设计制造的,而高尔夫?马克Ⅱ则是“技术专家工作室”的产品。
艺术家是“孤独的人”这种说法还有其他问题,因为有些艺术家根本不是孤独的人。例如,安迪?沃霍尔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艺术家,但是,他把他工作的工作室叫做“工厂”,他雇用了许多助手帮助他生产大型绢网印花版画。他那种艺术加工中的“工业化”就涉及到团队的些东西。布里奇特?赖利的某些工作也是如此,她在创作室雇用了许多助手,助手们的工作是按照她的指示去完成她的绘画作品。所以说,这些作品看起来缘何如此的部分解释原因可能是“艺术家”设想的艺术和创作活动的方法。沃霍尔还被描写成是一个“威猛、阳刚气十足的爹爹,他把玩的是天才的男人神话”,而不是仅仅模仿时尚流行的男性特征;然而,他笔下的女人形象则还是整个艺术历史中的那种传统“消极的供人欣赏的人物”。在20世纪早期,陶工师傅伯纳德?李奇似乎属于孤独艺术家这一类型的。人们对李奇的普遍印象是他常在偏僻的地方独自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物我两忘,奋斗不息。在所有事例当中,艺术家或设计师所处的那种关系的实质也将局部地解释他们的工作和作品。
编者注:本文为《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中部分,本书由(英)马尔科姆?巴纳德著,王升才、张爱东、卿上力翻译,江苏美术出版社年出版
编辑:zhutoumeire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