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展览“艺术家此在”在伦敦的海报墙。海报借用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Abramovic)于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的同名个展“ThArtistisPrsnt”。图片:CourtsyofGucci
年,当人们发现都灵裹尸布只是一件13世纪的工艺品,而不是包裹基督遗体的圣布时,甚至没有人考虑过停止崇拜那个物品、或者考虑不再把它作为真品展示出来。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Cattlan)一直质疑这个现象,直到他意识到,复制品和真品的区别只是一个信仰的问题。这种复制的独特魅力,让他与Gucci艺术总监亚力山卓·米开理(AlssandroMichl)碰撞出本次展览“艺术家此在”——相信复制品的创造性。
相关阅读:卡特兰在中国大芬村:“我从复制品中学了到什么?”
9条真理
在走入展场时,展墙上折叠印着卡特兰的9条关于复制的思考,为观展埋下了伏笔——复制是我们一天中最常做的动作吗?卡特兰的论证似乎让人无可反驳:
每次你在网上分享内容,你都在复制。你今天复制了几次?我已经分不清了。自从Napstr出现以来,复制一直是分享的基础。知识产权和作者的概念早已消亡,我们每天都在用另一种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埋葬着它。为版权而战的战斗已经失败了,现在前沿的是数据:你的市场价值是用网上分享的内容和数量来衡量的。
展览“艺术家此在”入口处展墙上九条真理的“诱导”。图片:CourtsyofGucci
本次卡特兰作为策展人,参与了三件艺术作品和一个全新创作的艺术项目:以1:6比例复制的“西斯廷教堂”、一个以假乱真的“上海之家”、以及挪用洛杉矶环球影视城内的背景墙。
展览“艺术家此在”第九个房间现场。莫瑞吉奥·卡特兰将自己一系列经典作品制成了迷你版的复制品,和塞尔·戈麦斯、马军、陆平原等人的作品一起构成一间“礼物商店”。图片:PhotobyJJYPHOTO,CourtsyofGucci
在陈列艺术项目的第九个房间,卡特兰自嘲式地将以往代表作制作成微型复制品——绝望自杀的小松鼠、一匹骨瘦如柴没入墙壁的马、搬进古根海姆美术馆18k金马桶、一件被晾衣架挂起来的“自画像”雕塑……这些微型作品一个个被摆放在“货架”之上,仿佛一个微型回顾展。未经系统艺术教育,进入艺术圈之前曾在停尸房工作、当过邮差等事迹,一直是卡特兰被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曾经多次“胆大妄为”,复制《格林童话》中的动物原型、希特勒、甚至自己的形象,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评。在某种方面,他的成功成为了在艺术界脱颖而出的一个案例——仅仅复制他人的确令人不齿,但如果在复制的基础上再创造、给真品“锦上添花”,这种巧思本身便是一种创造。
展览“艺术家此在”第六个房间现场。莫瑞吉奥·卡特兰,《无题》,。图片:CourtsyofGucci
而当人们弯下腰进入第六个房间,即刻会被这个在这座缩小版的西斯廷教堂所迷惑。四周那些大师的传世壁画似乎就在眼前,却被认知所狠狠教育了一顿——西斯廷教堂每年接待游客约万人次,这万人的“眼见为实”,其实是这些壁画经过一次次修复后的结果。更有趣的是,众所周知在西斯廷教堂内禁止拍照;而在这座“西斯廷教堂”,请尽情地举起相机。
展览“艺术家此在”第六个房间现场。莫瑞吉奥·卡特兰创作的壁画细节。图片:王艺迪
而走入第十个房间的楼梯口放置着旧水壶,跟进入平常人家没什么两样——这布置成寻常上海人家的小屋,不知是否是卡特兰在上海走街串巷收集素材时得到的灵感?出人意料的是,房间四周墙壁却涂满了儿童的涂鸦。这在心理学家罗达?凯洛格的女儿自杀之后,她收集了2~6岁的孩子们所创作的几百万张绘画。艺术家布莱恩?贝洛特在偶然与这些儿童画作相遇后如若珍宝,专心闭关复制却发现,孩子们创作的魅力在于一气呵成,而瞻前顾后的成年人却无法做到这点。
展览“艺术家此在”第十个房间现场。图片:CourtsyofGucci
而走到本次展览的最后一站,也是卡特兰对其年作品《好莱坞》的“再复制”。他曾在意大利复制出洛杉矶山上的“游客打卡”地标——九个字母标识“H-O-L-L-Y-W-O-O-D”。在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之夜,卡特兰邀请位贵宾乘飞机前往此处,参加了一场“好莱坞”即兴派对。
图为上海静安区丰盛里以展览海报为主题绘制的巨型艺术墙,此外还有四面巨型艺术墙分别位于纽约苏豪区拉菲逸街(LafayttStrt)、米兰LargolaFoppa地区(加里波第道附近)、伦敦东部著名的布里克巷(BrickLan)和香港兰桂坊德己立街(D’AguilarStrt),将熟悉的画面与标题置入一个个全然不同的城市情境中。图片:CourtsyofGucci
而本次在余德耀美术馆展厅,观众就可与这面闪烁着炫目霓虹灯的好莱坞背景照片墙肆意合影。在开幕夜摄影师高举相机的快门闪烁中,这面挪用洛杉矶环球影视城内的背景墙也真实了几分。这件作品重申了卡特兰对于复制的态度,如人们可以通过复制品更轻易地得到心中所念,这是否也是复制品优于真品之处?如同人们在旅行圣地地标前“打卡”的热情永不消减,如今在Hollywood标志前心满意足的拍照留念之后,是否对到达真实地点的兴趣也弱了几分?
展览“艺术家此在”现场,艺术家米开理与策展人莫瑞吉奥·卡特兰在第十七个房间的好莱坞标志墙下合影自拍。图片:Courtsyofthartist
17个房间
本次展出的作品来自世界各地38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五位中国艺术家参展。卡特兰一直对中国文化着迷,从在上海为本次展览做调查的记录视频中可一窥一二。在他眼中,亚洲文化(不仅仅是中国文化)一直基于轮回的观念。如果时间是循环的,就会失去那种新旧变迁的、进步的感觉——这种感觉典型存在于认为时间是一条直线的文化中:
最典型的例子是佛教寺庙,它们不断被拆毁和重建:一个西方人会看到一座新建筑;一个亚洲人却会看到来世的轮回。为了理解整个展览背后的等式’复制=原创’,轮回的概念是第一个前提。
展览“艺术家此在”第一个房间现场。普瓦妮?基万的《粉-蓝》,。图片:Courtsyofthartist
穿越时空似乎成为了观赏这场“复制大戏”的主线——从进入充当着“入口”的第一个房间——艺术家卡普瓦妮?基万的《粉-蓝》,被大面积全方位的粉、蓝荧光色包裹,观者自然而然地日常世界迅速进入了另一个维度中;下一站抵达米卡?罗腾伯格拍摄的中国诸暨的珍珠工厂,影像中高大女性类似匹诺曹一截截变长的通红鼻头荒诞又严肃;紧接着,徐震?收集了中国的无头佛像和全球博物馆中西方无头雕塑的形象,将它们翻制后嫁接在一起。
展览“艺术家此在”第三个房间现场徐震?作品。图片:CourtsyofthartistandMadInCompany
继续向前,菲利普?帕雷诺不同颜色的“言语气泡”曾出现在不同的展览中,气泡的彩色镜面表面折射出周围的环境,而这也是作品的一部分;穿过一个充满绿植的“花园”,突然明亮的灯光和异香不免令人一愣;而在进入清晰标注“男”、“女”的盥洗室时,观者只能“哭笑不得”地细细观察丹麦团体Suprflx,从位于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中“搬来”的盥洗室。
展览“艺术家此在”第五个房间现场。图片:PhotobyJJYPHOTO,CourtsyofGucci
展览“艺术家此在”第七个房间现场。Suprflx,《PowrToilts/CouncilofthEuropanUnion》,。图片:CourtsyofGucci
而专门为本次展览定制的作品却均在出其不意之处——展厅唯一出现的品牌元素GucciSylvi手袋在第九个房间的一个玻璃罩内,由艺术家洪子健用乐高积木拼砌而成;严培明笔下的《慈禧太后》“复制”了慈禧太后的一张于~年拍摄的照片,在这第十二个房间中,还有另外一件作品与之相对而立——每隔5分钟,一位女歌唱者将高歌冰岛艺术家拉格纳?基亚尔坦松(RagnarKjartansson)的《我曾曾曾祖母的歌(中国)》。待一曲毕,帷幕缓缓合上,观者继续前行。
展览“艺术家此在”第九个房间现场,Gucci的Sylvi缎带包。图片:PhotobyJJYPHOTO,CourtsyofGucci
展览“艺术家此在”第十二个房间现场。严培明,《慈禧太后》。图片:王艺迪
展览“艺术家此在”第十二个房间内的女歌者在演唱《我曾曾曾祖母的歌(中国)》。图片:王艺迪
因此,观者在走遍展览中的17个房间后可以发现,每个房间都在主题的基础上有一些变化:一些作品公开接受“复制-原创”的关系,而另一些则离这个理念较为遥远,几乎难以证明他们对此的包容。正如Marina和她的表演与展览本身无关,卡特兰感兴趣的是测试一个图像和一个标题在完全不同的语境下重新呈现的力量:
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我们的基因会被经历所改变,这一发现超越了达尔文进化论。我们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意识和身份随着自身对现实的理解而不断变化。在我看来,执着于原创性听起来有点像不接受这个事实:我们的传统将逐渐与其他民族的传统融合在一起。那些不接受这个时代巨变的人,最终会被世界上特朗普建立的高墙所隔绝。
展览“艺术家此在”第四个房间现场。图片:PhotobyJJYPHOTO,CourtsyofGucci
展览“艺术家此在”第八个房间现场。图片:PhotobyJJYPHOTO,CourtsyofGucci
展览“艺术家此在”第十三个房间现场。图片:PhotobyJJYPHOTO,CourtsyofGucci
展览“艺术家此在”第十四个房间现场。温·德尔维,《泄殖腔5号》,。图片:王艺迪
展览“艺术家此在”第十六个房间现场。图片:PhotobyJJYPHOTO,CourtsyofGucci
不可避免地,全球化已经对所有文化都产生了影响。从卡特兰的策展角度来看,展览的构建一如既往地始于作品,参观者将从一个作品走向另一个作品,在眼前的图像之间建立联系。对他而言,策展“艺术家此在”这场展览与编辑一份杂志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到最后,原则是一样的:一加一总是大于二。”
展览“艺术家此在”中的红色报纸箱。图片:CourtsyofGucci
在最后留影墙展厅中的红色报纸箱,别忘了拿一份《新作时报》(ThNwWorkTims)!这份以《纽约时报》(ThNwYorkTims)为创意蓝本的展览手册,虽然没有“假新闻”,但它本就与真实无关。留言你对“复制”的思考,五位幸运儿可获得门票一张!
展览“艺术家此在”中的《新作时报》。图片:CourtsyofGucci
文
王艺迪
art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