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会传染吗 http://pf.39.net/bdfyy/zjdy/200913/8206330.html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带一路”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为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我们不仅要加大“引进来”力度,还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尤其要大力推进中国学术走出去战略,通过学术对话讲好中国故事,宣介党的十九大精神,介绍中国发展新成就,年6月11-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上海大学支持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美美与共’中国发展与世界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发展高端学术对话会”在上海研究院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高校等嘉宾,聚焦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所取得的成就、“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及沿线国家的合作发展现状、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践与经验等领域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陈光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欧亚处处长金哲、乌克兰驻上海总领事罗鹏(PonomarenkoDmytro)、乌克兰国立敖德萨海事大学校长、院士谢尔盖·鲁德恩科教授(Rudenko.Sergii),白俄罗斯科学院院长代表、信息分析和战略研究所所长汗察洛夫·瓦列里教授(HancharouValery)及天津社会科学院院长史瑞杰研究员分别致辞。乌克兰驻华大使馆政务参赞萨博卡·维谢沃拉德(Sobko.Vsevolod)宣读乌克兰驻中国大使奥列格·焦明阁下贺信。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克斌主持开幕式、闭幕式并在闭幕式中作会议总结。
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
李友梅指出,本次会议聚焦社会发展问题,社会发展不但涉及民生建设,也涉及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等多个方面,这也是“一带一路”国家不分语言、民族、种族、宗教共同面对的问题,既有共通性也有共同性更有学术交流的必要性。婚姻、家庭、青年、交通、治理创新无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围绕这些主题进行讨论也必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在互相借鉴,共同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等方面提供经验和智慧。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年初访问达沃斯的时候面对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这不但涉及人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涉及人类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围绕会议的主题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社会发展的共同问题,我们倡议应努力构建蕴含友谊、尊重、包容等共识的社会发展命运共同体。
陈光金表示,按照“一带一路”跨国合作的构想来开展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进步的学术研讨、高端对话,是符合中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开发、共同进步的设想和愿景。中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地区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我们应在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及存在的地区差异基础上,认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中国总体全面的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到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些目标需要在充分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来实现。
赵克斌表示,会议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更好地了解国外中国学发展的新动态和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和学术研究成果,这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研究院在当前阶段聚焦六个方面研究“”一是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二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研究,三是营商环境改善研究,四是文化消费与品牌建设研究,五是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研究,六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研究。上海研究院研究领域与本次会议主题不谋而合,作为一家新型高端智库机构,希望能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发挥资源优势、提供智力支撑。
金哲认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将更加密切,也愿意就经济社会领域的发展问题和世界开展深入对话和交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诸多领域都面临相同或者相似的挑战,双方应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盈的丝路精神为引领,增进相互的理解和共识,彼此借鉴经验。
史瑞杰表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奉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五年来,“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各国的广泛响应,只有汇聚众智才能百花齐放春满园。本次对话是深入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发展的盛会,必将产生思想之光、和谐发展之策,为促进“一带一路”学术交流、增海沿海国家民心相通贡献智慧和力量。
汗察洛夫·瓦列里表示,白俄罗斯科学院愿意在推动中国和白俄罗斯的合作上做出应有的贡献。萨博卡·维谢沃拉德指出,作为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乌克兰是最早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希望在“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下进一步推动在农业、科技、电商、能源等方面的合作。罗鹏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乌克兰有很多共同利益,乌克兰优越的地理位置让乌克兰成为新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当前,中国已是国际平台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中乌双方要在交通、文化、教育、科技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同时也应在经济领域,食品安全等方面加大合作。谢尔盖·鲁德恩科表示,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将会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道路上的有力举措,乌克兰的目标就是要加入到相应的倡议当中来,顺利执行“一带一路”合作项目。
加快构建新时代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研究员以“‘一带一路’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陈光金研究员以“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新趋势及治理”为题,史瑞杰研究员以“‘一带一路’建设中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位”为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爱丽研究员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生活方式变迁的特征及历史启示”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樊平研究员以“以科学范式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研究员以“‘上海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题,上海研究院李春光研究员以“东亚局势与推动世界命运共同体建设”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马峰博士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题做了详细报告。
何星亮研究员认为,无论是古代丝绸之路还是当代“一带一路”建设都是共享共赢之路,是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之路,是发展和繁荣人类文明之路,既不是要建立自己的地缘政治势力,也不是要建立中国中心秩序,既不是过剩产能倾销,更不可能使沿线国家丧失国家主权。“一带一路”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密不可分,中亚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农业生产体系和工业体系蓬勃发展,现代高水平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就业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因此,“一带一路”建设既是共赢共享共同走向现代化之路,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呈正相关。
孙壮志研究员认为,中国新型的大国外交包括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及丝路精神等方面,上合组织、“一带一路”等就是很好的例证。无论是“上海精神”还是丝绸之路精神,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打造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开创一个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增添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动力,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最后所有的这些理念都是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核心是共商共建共享,促进开放包容,实现融合发展,这与上合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上合组织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规划对接的非常重要的平台,未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可以以这样一些非常重要的区域合作倡议作为载体和平台,一带一路也好上海精神也好,都可以为将来这些国家携手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我们的力量。
樊平研究员认为,中国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理论范式,从不同视角来分析。李春光研究员认为,“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人类共同发展过程当中新的思维模式,也是在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双赢、多赢或者共赢的公共产品,我们正在努力推动,上海今年即将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是很好的举措,也希望通过自己与日本相关学者的沟通和交流为扩大中国与世界的合作贡献力量。
提高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乌克兰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副校长依露娜·伊万尼夫娜教授(IrynaIvanivna)、上海研究院杨会军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志副研究员等从服务“一带一路”的视角为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史金波研究员指出了民族文字文献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当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二是加强文化交流,提升双语教学,三是对于过去历史上文化促进民族交往的代表人物进行宣传,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文化界的代表人物起更大的作用,促进“一带一路”的发展和繁荣。
杨会军研究员认为,为了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服务沿线国家,我们不能简单地输出项目、输出资金、输出产能,要更多地考虑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地站在落地国角度为沿线国家提供更综合、全面的规划设计。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这些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可以为“一带一路”的发展贡献上海智慧。上海自贸区改革、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自贸区建设方面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提供制度供给,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方面则是在贸易集聚、贸易投资、贸易创新方面,在对外开放和贸易投资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这对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全球资源的吸纳能力、辐射能力有重要帮助。在不断拓展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上海已经签署了23个经贸合作的备忘录,其中也包括乌克兰、格鲁吉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上海也和这些地区和国家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依露娜·伊万尼夫娜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国际性的沟通与交流十分重要,要重新审视在多文化、跨文化互动当中沟通交流的作用,它并不仅仅是一种互动,而是为了促进“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促进双方经贸之间的合作。在沟通方式中,7%是通过言语来表达,38%式非语言表达,55%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进行沟通的,所以通过建立孔子学院,以及学会用面部表情、姿态和手势等进行沟通,对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各方面合作有重要意义。
立足重点领域,扩大区域合作
谢尔盖·鲁德恩科、格鲁吉亚农业部顾问、格鲁吉亚理工大学泽马尔·普特卡拉泽教授(JemalPutkaradze)、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乌克兰研究室主任赵会荣研究员、汗察洛夫·瓦列里教授、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开放大学副校长吉奥格里·阿米拉赫瓦利教授(Giorgi.Amilakhvari)、乌克兰基辅格里琴科大学副校长奥列格桑德勒·图伦采夫教授(OleksandrTuruntsev)、乌克兰国立敖德萨大学政治系主任帕普科夫.瓦西里教授(Popkov.Vasyl)、乌克兰国立敖德萨海事大学副校长、院士马尔科夫·瓦列里教授(Markov.Valerii)、乌克兰国立敖德萨大学政治系主任帕普科夫·瓦西里教授(Popkov.Vasyl)、白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文化合作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纳塔莉亚.库图佐娃教授(NataliaA.Kutuzova),基辅格里琴科大学东方语言系主任伊万·塞米尼斯特副教授(Ivan.Semenist),乌克兰国立敖德萨海事大学外事办、“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负责人戈洛瓦特斯卡·斯维特拉娜博士(Glovatska.Svitlana)、上海研究院熊厚研究员、李萌研究员等就“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在投资乌克兰经济的基础,格鲁吉亚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社会层面、“一带一路”与中乌合作的前景、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创新潜力、“中乌联合投资项目:困难和前景、“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落地欧洲、“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旅游合作发展等研究领域展开学术对话,碰撞智慧火花。
赵会荣指出,中国在推动中乌“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作了大量工作,一是高层互访,二是经贸领域的合作项目。“一带一路”的重点在于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中国在这五个方面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并提出在投资安全方面的建议,认为中国投资乌克兰不是钱的问题,关键是要找到好的项目,投资企业十分关心投资的风险问题,只有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企业家才会放心大胆地投资乌克兰并与之进行长期合作。
谢尔盖·鲁德恩科认为,乌克兰和中国建交已久,是战略合作关系,也反映了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和合作基础。两国不仅在农产品和科技方面有长期的合作,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如港口、道路和桥梁建设方面,能源领域,飞机以及移动领域都有大量的合作项目。乌克兰和中国要共同协作,进行长期地合作规划,希望通过工业合作以及创造产业联盟和科技园区吸引中国资本的参与。
泽马尔·普特卡拉泽教授认为中国与格鲁吉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和伴关系,格鲁吉亚不仅能从中国购买高质量的商品,同时也能吸引大量的投资,对本国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高科技非常有帮助。同时,中国与格鲁吉亚还可以在农产品、区域旅游、港口建设、铁路建设等领域加快合作。吉奥格里·阿米拉赫瓦利认为,格鲁吉亚连接欧洲和亚洲,在贸易和货物中转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格鲁吉亚可以在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格双方除了经济上的合作之外,也可涵盖社会、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合作。
熊厚研究员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在促进沿线落地国经济发展、投资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沿线落地国的广泛欢迎,但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一带一路”质疑的声音依然存在。“一带一路”是基于现实治理供给不能满足交通技术、信息化技术、数字经济发展需要而提出的让中国与落地国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举措。在座的专家在正确认识“一带一路”上以及宣传“一带一路”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希望专家们能够基于自己的客观认识,根据“一带一路”的价值,对所在国的舆论特别是一些偏见给予一些澄清,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多赢的发展局面。
李萌研究员则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旅游合作的建议,一是要充分估计“一带一路”沿线旅游合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二是深化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认识理解,三是冷静务实的探索和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四是深入谋划合适的旅游主题与发展载体,五是合作构建沿线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新体系,六是加快提高旅游企业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
上海研究院编辑部
文、摄:向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