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痕迹中超越往昔和未来,张健君对于时

白癜风是否可以植皮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4/5871741.html

“宇宙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开端之前发生了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终结吗?”

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在《时间简史》开篇提出了关于时间、空间和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而从人类文明的开端到今天,这些问题都在科学、哲学、艺术等领域被反复论证思辨,也在不经意的时刻击中每个人的内心——抑或是看到一块古老石碑的瞬间,抑或是长途旅行时窗外的浮光掠影,抑或是黄昏时分的感官阈限时刻,抑或是一个仰望星空的夏夜。

▲张健君“人迹”展览现场

而在艺术家张健君常常提起的那个夏夜,一种不可知的神秘状态笼罩了他。那个夏夜,他与一万年前和一万年后的人们置身同一片哲思的时空,也开启了关于时间的长达数十年的艺术创作。在3月19日于上海chiK11启幕的展览“人迹”(HumanTraces)中,张健君对人类、自然、时间这三个永恒主题的最新思考,以一种“考古现场”的方式得以呈现。而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的三个展览部分,则带领观者踏上一段历史、当下与未来交织、外在观看与内向思忖并行的旅程。

▲张健君“人迹”展览现场

作为K11ArtFoundation(KAF)和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RA)长期合作呈献的“艺术家驻留项目”的第二位中国艺术家,张健君于年赴伦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驻留。在这两个月期间,他为通过不同方式遇见的人们描绘水墨和炭笔肖像——有的来自研究院介绍,有的相识于朋友的聚会,有的仅凭街头巷尾的一面之缘。艺术家对这些不同族裔、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进行访问,邀请他们分享各自的经历。最终,这些承载着个体经验与历史的黑白肖像与录音,与研究院中历史悠久的雕像相互映照,共构成张健君在RA的个展——“人迹”。

▲张健君“人迹”展览现场

此次,张健君的“人迹”项目在上海续写,由艺术史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策展,分三个篇章缓缓展开。序章“过去”延续了年在伦敦的展览,呈现了数十件以水墨和炭笔描绘的不同族裔和不同身份人们的肖像。绘于伦敦和上海两地的人物肖像交互出现,出自东西方文明中的图像亦形成互文:山海经中的志怪、文艺复兴绘画中的圣母、上海城隍庙中的金刚像、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头像……在水墨和炭笔的勾勒下,这些图像脱离了原始的语境,进入一种非完成的、转瞬即逝的过程之中;而绘于展厅立柱和墙面上的肖像,更突出了这种时间感。在绘画之外,五件雕塑散布于展厅之中,既包括仿制伦敦驻留展览中皇家艺术研究院收藏的欧洲古典雕塑,亦有艺术家对中国佛教造像和埃塞俄比亚女性形象的再演绎。

▲张健君“人迹”展览现场

展览的第二篇章聚焦眼睛这一符号。或绘于纸上,或放大数十倍置于墙面,这些眼睛提醒着观众自身的观看行为。而随后的镜廊空间则让观众进一步看到自身,走向一种内向的反思空间。穿过镜廊之后,展览的第三篇章以三个问题向观众提问:最幸福的经历是什么?最痛苦的经历是什么?你想对年后的人说什么?观众在墙上留下的回答随即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张健君“人迹”展览现场

在上海首展之后,张健君的“人迹”项目还将巡展至沈阳、香港等地,甚至去往国外。

“从伦敦回到上海后,我继续采访不同的人们,这次我将采访范围扩大到在上海的本地人和外国居民。我延续在伦敦时的创作风格,替他们绘制多幅肖像画。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展览前往沈阳与香港,我将继续替不同城市的人们制作肖像以及录制他们的心声。最终,这一系列画作将会成为——对全世界人类声音、肖像的积累与记录。”

张健君如此阐释。

▲张健君“人迹”展览现场

张健君对于时间主题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其里程碑式的作品《人类和他们的钟》里,不同种族、不同年纪、不同时期的人物被置于一个超现实的空间。他们仰望星空,似乎在探寻人、时间和所有未知的存在。从海面升起的罗马数字III、V、VII、X,成为一种时记的符号,象征着宇宙的时间。从这组作品开始,时间成为了张健君艺术时间中的恒定主题。

▲张健君,《人类和他们的钟》

从80年代至今,张健君一共创作了五个版本的《人类和他们的钟》,在不变的构图和姿态中,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变化。对他而言,这五件作品共同构成一件作品的概念。由此,时间从主题变为了材料和媒介本身,重塑了这件作品。

“过去、往昔和现在这种对立,这在很多艺术家中都可以看到。但是张健君的时间感具有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概念的性质,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也不是完全变成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抽象概念和时间的物质性之间发生互动。”

对于张健君作品中的时间概念,巫鸿如此解释,

“在他的作品中,时间不是完全的抽象,还有它的物质和形式上的表现。比如不断出现的这些痕迹,包括加深的脚印、流动的水、升起的雾等等。图像本身的变化就是他作品的一部分,这在他来看就是一种作品的生命。”

▲张健君“人迹”展览现场

而在“人迹”项目中,张健君同样以一种对经验的表达来探索超验的概念。他以人的痕迹作为时间的表现形式,通过一种群像式的肖像速写,关照每一个个体,以及作为共同体的人类命运。正如他绘于墙角的一幅天使画像,以一种俯视的视角观看从古到今的人类历史,从而超越不同文明、不同时间、不同地域,走向共通的人类本性。

理想家

从年《永恒的对话》开始,到延续了十年的“有”系列,您的作品大都采取抽象的表达,而在此次的“人迹”项目中,您转向了群像式的肖像画,为什么选择肖像这一创作方式?

“有”系列是一种和宇宙对话的状态,这种抽象并不是在做一个构图、色域的分割,或者线条的流畅之间的对比。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sx.com/jans/82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