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论娜塔莎18世纪俄罗斯文学

北土总No.

第一节18世纪上半期文学

一、历史背景

18世纪,俄国在“全俄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近代的俄罗斯民族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于这个国家的巩固与富强,18世纪的第一个沙皇,也是俄罗斯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彼得一世(ПетрI,-年在位)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战争,彼得打开了俄国通向欧洲的窗口,这对俄国未来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彼得一世对内励精图治,通过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但他过分崇拜西欧,在上层社会中甚至强行推广欧洲文化――主要是法国的语言、礼仪以至服装,致使上层社会中产生了严重的盲目崇外、轻视本民族文化的倾向。彼得一世的文治武功使俄国开始跻身于当时欧洲大国的行列。但从经济和政体上看,俄国还完全是一个建立在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之上的,由地主与商人统治的君主专制国家。年彼得一世去世后,俄国经历了接连几次政变,最后彼得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Елизавета,-年在位)继位,但她并未很好地继续彼得的改革事业。

二、文学成就

18世纪初的头25年是俄国文学由古代文学向新文学过渡的一个中间阶段,没有突出的文学成就。当时,政论文是最流行的一种体裁。彼得改革的热情支持者大主教费奥方·普罗科波维奇的布道讲话,实际上就是宗教形式下的政论文,最著名的一篇是《彼得大帝葬礼上的讲话》。18世纪30-50年代,俄国文学中出现了新气象,古典主义兴起。

俄国古典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有:康捷米尔、特列佳科夫斯基、罗蒙诺索夫、苏马罗科夫、赫拉斯科夫等人。

康捷米尔(Кантемир,-)是俄国第一个讽刺作家,一生共写了九篇讽刺诗,第一篇为《告理智,或致诽谤学术者》,他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起来公开抨击地主阶级的残酷,为农民鸣不平的人。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МихаилВасильевичЛомоносов)是俄国第一个伟大的学者、思想家、诗人,是俄罗斯文学中古典主义的奠基人,他对俄语和诗体的改革使俄国文学走上不断发展的康庄大道,对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

三、名词解释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法国君主制度极盛时期的一种文艺思潮,以唯理论和形而上学为其美学理论基础,后来传遍全欧洲。古典主义维护王权与国家统一,有其进步意义,它对文学形式和语言的严格要求也对文学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18世纪30―80年代,俄国文学中古典主义兴起,但俄国古典主义文学中有着鲜明的启蒙主义色彩,比西欧文学更接近生活,有可供后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借鉴的东西。古典主义要求艺术形式完美和谐,语言准确、明晰。古典主义作品分为高级体和低级体,各种体裁有各自相应的文体,不容混淆,要求戏剧必须坚持“三一律”。

古典主义主要特点:

在政治上拥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

在思想上祟尚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感情,使之服从理性,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在艺术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范本。

三一律:情节单一,事件发生在24小时之内,同一地点。

第二节18世纪下半期文学

一、历史背景

18世纪下半期主要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期(ЕкатеринаII,-年在位)。这个时期,俄国版图不断向外扩张,国内外经济贸易有很有很大发展,形成农奴制俄国的极盛时期,也是俄国贵族的“黄金时代”。但这种兴盛是建立在对农奴的残酷剥削上的,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因此导致70年代末发生了声势浩大的普加乔夫农民起义,动摇了农奴制俄国的基础。叶卡捷琳娜二世一方面将大量农民连土地赏赐给她的宠臣以博得他们的支持,使农奴制度遍及全国,另一方面戴起自由主义的假面具,大唱启蒙主义的高调,欺骗人民。她曾为了表示开明,带头匿名创办了讽刺刊物《万象》(-),声称宗旨在于“不针对个人,只针对缺点”。虽然她的用意是嘲笑吝裔、妒忌、迷信等一般人类弱点,而不容许涉及根本性的现实具体问题,如官僚制度、农奴制度等,但也不能否认她的这种做法多少推动了社会思想的活跃,带动起一批较好的讽刺刊物。

二、文学成就

60年代,在叶卡捷琳娜的首创下,讽刺杂志不断涌现,如诺维科夫的《雄蜂》(-)、楚尔科夫的《杂绊儿》()、艾明的《地狱邮报》()等。其中,最优秀的一种是诺维科夫主办的《雄蜂》,它不只触及农民问题,而且揭露社会上贪污受贿、盲目祟外等恶习。讽刺刊物的流行使得18世纪下半期的文学脱离了40―50年代那种一味歌颂的倾向,而渗透着否定精神。

代表作家:卡拉姆津、杰尔查文、冯维辛、拉吉舍夫。卡拉姆津是俄国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带有批判现实主义因素的启蒙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有讽刺杂志创办人诺维科夫、社会喜剧作家冯维辛和第一个贵族革命家拉吉舍夫。

1、卡拉姆津

尼古拉·米哈依洛维奇·卡拉姆津(НиколайМихайловичКарамзин,-)是18世纪末著名历史学家,俄国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年,卡拉姆津发表了感伤主义的代表作—中篇小说《苦命的丽莎》(БеднаяЛиза)。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埃拉斯特和农家姑娘丽莎。小说歌颂了农家姑娘比贵族更纯洁的心灵,谴责了上流社会青年的轻浮,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但卡拉姆津没有去挖掘男女主人公不幸爱情的社会根源,而把它归结为男主人公性格的轻浮浅薄,掩盖了社会矛盾。不过,由于该小说反古典主义,描写普通人内心感受,加以小说文字明快流畅,抒情中夹以写景,借景抒情,使人耳目一新,所以在当时获得了巨大成功。

俄国感伤主义文学形成时,俄国资产阶级还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和力量,所以感伤主义只流行于贵族阶层。年,贵族自由令颁布后,他们回到庄园中,饱食终日、无病呻吟,特别是在普加乔夫起义后更惶惶然不可终日,尽力逃避社会问题,这就造成了感伤主义文学在俄国兴起的社会土壤。因此,在俄国,感伤主义是俄国贵族地主阶级精神危机的表现,是保守的。一些感伤主义诗歌将忧郁、孤独甚至死亡当作幸福来赞美。

年,卡拉姆津开始写作《俄罗斯国家史》,至他逝世时共出版十二卷,但并未完成,著作表现出作家拥护君主专制、反对改革的保守世界观,但它史料丰富,语言生动,为后来的俄国作家提供了不少历史素材。

2.杰尔查文

加弗里尔·罗曼诺维奇·杰尔查文(ГаврилРоманосовичДержавин,-)是18世纪下半期俄国诗歌处于逐渐摆脱古典主义束缚过程中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18世纪文学与光辉的19世纪文学之间重要的一环。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把由康捷米尔开始的讽刺倾向与由罗蒙诺索夫开始的颂诗的倾向结合在一起,使诗歌逐步面向为古典主义所轻视的具体的日常生活,以求更全面地反映生活,这一切都为未来的现实主义铺平了道路。

代表作有:《麦谢尔斯基公爵之死》、《费丽察颂》、《致君王与法官》、《瀑布》等。

18世纪下半期,现实主义在俄国戏剧中有了进一步发展。它虽然还囿于一些古典主义原则,但已逐渐面向俄国社会生活现实。同时,在普加乔夫起义的影响下,批判和讽刺的倾向日益突出,俄国戏剧从此逐渐走上民族化的道路。

3.冯维辛

杰尼斯·伊万诺维奇·冯维辛(ДенисИвановичФонвизин-)是18世纪下半期最卓越的戏剧家。高尔基对冯维辛的评价是:“替俄国文学开拓了一条最伟大的、也许是最有社会意义的路线—暴露性的现实主义路线。

冯维辛的代表作是喜剧《旅长》()和《纵挎少年》()。《纵挎少年》(Недоросль)是冯维辛最重要的作品,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讽刺喜剧。它首次把18世纪下半期俄国外省地主庄园内日常生活习俗展现在观众眼前,具有巨大的社会政治意义。

《纵挎少年》人物分析:

女主人公普罗斯塔科娃是宗法制俄国中那类最愚昧最野蛮的地主的典型。她愚昧无知,不懂科学。她溺爱儿子,把儿子培养成一个不学无术的纵挎子弟。她在自己的庄园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她专横、凶狠、泼辣,对待自己的农奴惨无人道。同时,她又胆小如鼠,狡猾善变,有跟着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一点从她对索菲娅前后不同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来。

米特罗方是农奴制环境培养出来的纨绔贵族少年的典型。他不学无术,趣味低级,在母亲的娇惯下,过着懒散悠闲的生活,成了十足的笨蛋。母亲对他和其他人的不同态度使他形成与之相应的性格,即对周围人专横,表现出农奴主特性,但对母亲却善于讨好、逢迎。他为人冷酷无情,在他母亲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推开她,完全暴露了农奴主的本性。

剧中正面人物斯塔罗东是当时理想的先进人物。冯维辛继承和发展了康捷米尔和诺维科夫的讽刺传统,在戏剧中开创了社会讽刺喜剧。

4.拉吉舍夫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吉舍夫(АлександрНиколаевичРадищев,-)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贵族革命家,代表作是《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其作品主要以感伤主义作品形式书写的渗透革命思想。其作品《特维尔》一章中的《自由颂》是俄国文学中第一首最彻底维护革命的正义性的诗篇。仇恨剥削者,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拉吉舍夫以其《旅行记》中强烈的反专制农奴制的倾向影响了随之而来的整个19世纪俄国文学。拉吉舍夫的作品最鲜明地体现了俄国文学与解放运动的血肉联系。真实的描写、大胆的揭露、人道的胸怀是拉吉舍夫留给后世作家的宝贵传统。

三、名词解释

感伤主义:感伤主义源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中小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因英国作家斯泰恩发表长篇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旅行》而得名,它以感情论作为美学基础,它视感性、感情高于理智,以普通人为描写对象,关心人的内心感受,重视对大自然景色绘声绘色的描写,要求语言口语化。它反对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崇拜而推祟感情,着重描写人物的痛苦与不幸,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唤起读者对人物的同情。感伤主义文学的主人公趋向民主化,是内心温柔敏感的普通人。感伤主义作品注意人物内心感情活动,有助于形象的个性化,同时为文学语言增添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感伤主义为表达感情常用旅行记、书信体小说、哀歌等体裁。18世纪最后二十年,俄国文学中兴起了感伤主义。俄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形成于90年代,以卡拉姆津为代表。

俄罗斯语言爱好者座谈会:年希什科夫组织了该团体,它是文学语言改革方面的一个保守的团体。参加者有杰尔查文和一些政治上反动、文学观点保守的古典主义作家。

本期文编:娜塔莎

校对:迪西

守夜人:林岭

欢迎加入我们的读者群——“北土的读者们”

与我们进行交流

群内定期发布文学资源,举办读书活动









































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治疗白疗癜风用那些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sx.com/jans/10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