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具图像微观研究的一个案例。
图14日本“暖簾”中的“太鼓暖簾”
图15日本“暖簾”中的“太鼓暖簾”
四、门障具和日本“太鼓暖簾”以及“竹暖簾”的比较
“暖簾”一词起源于中国,但如今已不再使用。它最早出现在元代顺帝元统年间的禅书《敕修百丈清规》中,从中可以看出“暖簾”一词的来源是因为它保温隔热的功能。
“四月初一日(鎖旦過。初四五間告香普說初八日)佛誕浴佛。庫司預造黑飯。方丈請大眾。夏前點心。十三日建楞嚴會。十五日結制(候天氣僧堂內下暖簾上涼簾)
九月初一日首座復鳴坐禪板。堂司提調糊僧堂窗。下涼簾上暖簾。重陽日早晨知事燒香點茱萸茶。”
在日本,“暖簾”是一种悬挂于建筑物入口或者室内空间,用来遮挡日照、风尘、视线等的屏障物,并且是日本的看板文化的重要载体。“暖簾”如今已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暖簾”大致分为“长暖簾”、“半暖簾”、“水引暖簾”、“太鼓暖簾”四种形式,“太鼓暖簾”就是其中一种。“太鼓暖帘”(图14、15)像一块大方巾布,上下缝上布环,上端固定在房檐下,下端用石头或铸铁块固定在屋前道路上,由于起风的时候在风力的作用下暖帘振动发出像擂鼓一样的声音,因此称作“太鼓暖簾”。而“竹暖簾”(图16、17)是“长暖簾”的一种,有的直接斜置于建筑入口处,有的像门帘一样悬挂在建筑入口处,只是因为用竹材制作而被称作“竹暖簾”。
图16日本“暖簾”中的“竹暖簾”
图17日本“暖簾”中的“竹暖簾”
将宋画中的门障具和日本的“太鼓暖簾”、“竹暖簾”进行比较,可以在功能、形制、使用上发现它们惊人的相似性。首先从功能上看,二者都具有遮挡视线、日照、雨水、阻挡直接气流的作用。而日本“暖簾”还有广告宣传的功能,这也是其重要特征。“暖簾”最初只是普通门帘,大约在日本室町时代初期也就是中国的明代初期,很多店铺的门帘上开始出现了各式图案、图形。这些图案、图形大多是商家的屋号、屋标。“暖簾”一直作为日本招幌的一种形式在使用。虽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招幌已经很发达了,有的门帘上已经出现了文字,并且也可能是招幌的一种形式。但其中的门障具上还看不到用作商业宣传线索,说明它还是更多强调实际功能,并无商业用途。前文提到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图11)中出现的门障具中已经出现了文字,并且已经用作广告宣传,其功能已经和日式的“太鼓暖帘”完全一致了。从日本“暖簾”发展的脉络来看,从素色到纹样再到商业化图案,这是城市商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古代城市的招幌系统在宋代已经很发达了,而门障具并没有和招幌产生关系,它只是作为灵活实用的建筑附属构件而短暂流行。由于建筑技术尤其是小木作技术的发展,这种门障具被逐渐普及的隔扇门所替代,因此注定了它濒于消失的结局。而日本的“太鼓暖簾”并没有因为建筑技术的发展而消失,它用作于商业广告而找到新的存在价值,因而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其次从构造上比较。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多次出现竹制门障具,它们和日本“竹暖簾”在材料和制作工艺上基本一致,也是是斜置于建筑物入口。但有的“竹暖簾”被悬挂起来,具备了门帘的悬垂特性。宋画中的大多门障具有木制或竹制外框,框内是芯板或织物内芯。外框上下各有四条腿,上面两条腿靠在屋檐或檐檩上,下面两条腿直接置于地面,并不用重物固定。而太鼓暖簾整体造型比较轻盈,它没有边框和腿,一般上下两端缝有布环,上下各有一根横木穿在布环上,然后四角再用绳子固定。上面横木两头的用绳子固定在檐檩上,下面横木两头用绳子和地面的石块或铸铁块相连。檐檩和地面重物之间并不垂直,而是形成一定倾斜的角度。因此门障具和“太鼓暖簾”在构造上的共同点在于倾斜角度的一致性,并且严格意义上说它们都没有帘的悬垂性特征。可以推测,风力较大时,门障具的上端也极有可能用绳索固定在檐檩上以保证不被风刮倒。
五、门障具看太鼓暖簾的源流的思考
日本学者松宫三郎在其著作《江户的看板》中曾提出“暖簾是镰仓时代从中国引入到日本,并在日本得到了独自的发展,最终成为了日本化的东西”这样的观点。然而,另一位日本学者谷峯藏在《暖簾考》一书中则批判松宫三郎的观点缺少论据,并认为虽然“暖簾”一词的确来自于中国的禅书《勅修百丈清规》中,但“暖簾”的原型在此之前的日本已经出现,并且“暖簾”有着重要的商业用途,在中国也不曾看到过剪开豁口的日式门帘等等,继而得出暖帘形式并非由中国传入,而是日本土生土长的结论。在此笔者不想对二位日本学者的观点妄做评论,而是想在对自己所收集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门障具和日本太鼓暖簾的源流关系做适当探讨。
“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化一方面是人类在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具有地域性;另一方面文化的核心由传统的观念积累而成,所以也具有历史性。因此,分别处在大陆和岛屿两种不同环境中,各自完成着自己本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中国和日本,分别建立起具有自身地域性和历史性的本土文化也是必然的。”中国的大陆性气候温差、风沙大,并且历史上民族众多战乱较多,因此建筑始终有着明显的围合性特征,建筑外立面的维护性构件也比较丰富。日本的海洋性气候湿润温差小,少风沙,且单一民族较少受外敌入侵。因而在建筑上空间开敞,便于通风。门障具逐渐被隔扇门窗所替代,而“暖簾”则和开敞的日式建筑相得益彰,呈现出轻盈的形态。这是地域性和历史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仅从功能和形制上的相似性并不能完全说明门障具和太鼓暖簾的直接关系。中国和日本在古代有过频繁的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文化在全面吸收中国和其它地方的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消化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因此中国的门障具和日本的“太鼓暖簾”存在源流上的可能性,“太鼓暖簾”的原型可能是中国历代绘画中出现的门障具。如果将中、日的招幌系统以及帘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应该会更有价值。
-全文完-
(文/万炜文章原载于《装饰》年第8期,有删节)
清华美院家具设计研究所图文来源:万炜;综合编辑:牛楷伦版权归作者所有,分享时请标明原作出处点击链接查看相关阅读???意大利现代设计大师-吉奥·庞蒂(GioPonti)?守一种精神,做一个“匠人”?建筑与家具一体化设计作品赏析(二)?设计之春YUANMUSEUM(下)?设计之春
YUANMUSEUM(上)?《清明上河图》中“解”字招牌店铺的屏具研究(上)?建筑与家具一体化设计作品赏析(一)?CLT原木材料建造更宏大的建筑空间??设计师必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