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油马路》记述了从俄罗斯北方阿尔汉格尔斯克来到首都莫斯科打拼,以设计制造柏油马路路标为主业的企业家米沙的一段生活经历。故事围绕米沙与他的几个性格各有特点的密友斯吉奥巴、谢尔盖、罗马展开,穿插了米沙与妻子阿尼亚及其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多年的女性知己尤利娅自杀的意外事件、米沙的童年回忆等零星轶事,表现了当代俄罗斯普通都市人,特别是“莫漂”一族生活的一些特点,幸运又辛苦,幸福又迷茫,充满矛盾,时常堕落,又不乏友谊和对未来的期许。
米沙在任何一个国家首先看见的是道路标牌,他高兴自己一眼就能确定出标牌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使用的是什么设备。他还知道材料值多少钱,设备值多少钱。他在每个国家都能发现其特别的地方,如果看见什么不一般的道路符号,那他马上把它拍照下来。朋友们都知道他这一点,所以在他家中和工作场所,到处乱放着从澳大利亚带回来的若干个一样的礼物,那就是画有袋鼠的三角形道路标牌。这些澳大利亚的纪念品就是些纪念品。当人们赠送给米沙第一个那样的符号标牌时,他一下子就看出,这个标牌是用非常薄的铁皮做成,身上涂的是普通漆,不是可以把光折返的特殊漆。也就是说,这纯粹是卖给游客的仿造标牌,米沙不喜欢这种礼物。但所有去过澳大利亚的熟人和朋友给他带回的总是那一个同样的礼物。庆幸的是,澳大利亚很远,熟人和朋友们去那里很少。
米沙本人经常赠送给朋友们自己发明的标牌“没有尽头”。这个标牌的制作米沙使用的是“真正的”设备,并且一切都按真的来生产。米沙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努力去认识和看清那里的道路标牌长什么样和如何制作。他还会尽力弄清楚,这些路标是怎么安装和如何固定的。
吸引自己注意的物体不时令米沙感到疲倦,因为道路标牌这种东西随处可见。他认为,他对道路标牌的恒久好奇——这是某种不正常的现象,是一种强迫症和偏执狂。
罗马对米沙的故事发笑不止,因此米沙更加喜欢他……有一次米沙突然忍不住对道路标牌发表了一通宏论。在此之前他从未用那样的语句描述自己的道路标牌,而那个夜晚的气氛本身、关于创作的话题、罗马的全神贯注和酒精都帮助和促使了米沙发表这样的一段长篇大论。
“我呀,曾经读过艺术学校。可以说,构图的各种铁律我不只是耳闻过,而且专业学习过。我做过广告工作……嗯,不完全是广告工作,但广告产品我制作过很多。而且,由于了解构图的铁律,”米沙说到此时笑了一下,“我现在回想起自己的广告产品,一点都不感到羞愧。至于道路标牌,我曾经也和大家一样,开车行驶在马路或者步行在街道上,这些标牌未曾发现过。不对!我当然看见它们并努力遵守……但没发现,明白吗?而现在我知道并非常明白,道路标牌不只是很美,他们简直就是完美至极!
“每一幅画,大的小的,油画素描,或者甚至是愚蠢的乱写乱画,都有自己的作者。而我们可能喜欢这个作者,也可能不喜欢这个作者。有些画很成功,有些画不怎么成功。作者希望观众喜欢他们的画作,希望他们的画作被人购买。可路标的作者我们不知道。他们无名。路标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说是经过时间的锤炼,整个国家为之付出努力。
“路标的出现——这不是某个人的创意或者构思的结果。道路标牌从来都是由直接的生活需求所产生。当生活有了新的需求——就会有新的路标诞生。路标无所谓有人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路标只是要求人们对它给予注意,别无所求。而且,路标总是赢得这份对自己的注意。”
米沙感觉,由于喝多了酒他的舌头不是很利落,但因此思维却很敏捷。他很满意。说最后几句话时,他用餐巾纸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我真赞叹,人类创作出这么了不起的道路标牌。它们的尺寸和形状任谁都毫不怀疑,它们就应该长成那样。就是那样,而不是别的样。
“路标的理性和感性让我十分惊讶。请你们往深里想一想,难道看不见在‘禁止停车’路标中蕴含多少不屈不挠的坚定和友善礼貌的强硬吗;在‘道路湿滑’路标中蕴含的对道路交通参与者的真诚关心,对任何人都再简单明了不过;而在‘主路’路标中又包含了多少骄傲甚至是兴高采烈,”米沙看见,罗马在微笑,而谢尔盖在他开始讲这番话时有些分心,可现在却在认真倾听和笑着。
米沙换了一口气。“例如,当有人想在自己家中挂一幅画,他先是长时间地挑选画框,然后是挑挂画的地方,这个地方需要既能让大家看到画,又刚好有光线照在画上,还得要与墙壁的颜色搭配。可对于路标,它要挂的地方是由生活本身决定的。所以道路标牌总是位于需要的,也就是自己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不是坏的,不是好的,它是唯一可能的地方。‘危险弯路’标牌会立在弯路的前面,就是说,它所立的位置无可置疑。明白吗?!无可置疑!还有,别担心,我这就讲完……”米沙腼腆,但很满足地笑了一下说。
“请注意,经常破坏风景的是那些电线杆、高压输电线路和铁塔、丑陋的桥梁、道路两旁愚蠢的咖啡馆、卖货的亭棚、生锈的公共汽车停靠站、讨厌的围墙、粗制滥造的房屋等。但路标却永远都不对风景造成破坏。这是我作为艺术家说的话。路标在任何风景中都美丽,鲜艳,对比强烈,同时不破坏风景,它只会给风景增色。知道吗,只是你们不要笑,限速路标也经常刺激我,但我努力不生气。因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无论是什么路标,也不管它限制什么,或者甚至禁止……但路标总是见证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心……”
“嗯,这可几乎就是祝酒词,”谢尔盖高兴地说并举起倒满果汁的杯子。“是呀-呀!为此我干了!”罗马赞叹地摇了摇头。“真遗憾,我没把这段话记录下来。这超级棒。我从来没那样想过。就是说,为人对人的关心而干杯!”
本文选自
《柏油马路》
INTRODUCE
ISBN-7---4
叶夫根尼·格里什卡韦茨著,傅品思译
定价:68.00元
作者简介
叶夫根尼·格里什卡韦茨,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导演、演员,生于远东,现居住于加里宁格勒市。《柏油马路》是其于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主人公米沙从外乡来到莫斯科的事业、友情、爱情、亲情各方面的联结和纠葛为线索,对以“莫漂”人为代表的个群体的平凡而又波折的生活进行真实写照,折射出当代俄罗斯新兴都市人的迷茫与望。也因此有人将格氏的小说誉为“新经典”,而将他本人称为当代的契诃夫或者舒克申。
作家年2月17日生于远东季米洛沃州季米洛沃市,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季米洛沃国立大学,年应征入伍,在俄罗斯岛太平洋舰队服役2年,年复员后继续大学学业。大学期间多次参加戏剧表演。年在家乡季米洛沃市组建独立剧院“厢座”,并在7年间编写和上演10部话剧。
年迁居加里宁格勒市,同年成功地在莫斯科上演他自己撰写的独白话剧《我是如何成为内行的》,年获金面具民族戏剧大奖。格里什卡韦茨人虽住在加里宁格勒市,但他经常在国内外巡回演出他自己撰写的独白话剧,每一场演出都是爆满,深得广大观众,尤其是知识阶层的喜爱。如:年的《冬天》《同时》《俄罗斯旅行笔记》,年的《城市》《星球》《无畏舰》。年的《围困》,年的《波波》,年的《+1》,年的《告别纸张》,年《心的低语》等。尤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不断发展,格氏独白话剧的独特形式和内容越来越迸发出其特有的风格和魅力,深得俄罗斯各大城市的观众,乃至欧洲一些城市的观众,所喜爱,无论在哪里演出都是场场满员。
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衬衫》。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柏油马路》。中篇小说有《河流》(年)、《啊,啊》。短篇小说集有《横杆》(年)、《我身上的痕迹》(年)。话剧集有《冬天》(年)、《雪耻决斗》(年)。还出版有多本日记式文学作品。年4月出版短篇小说集《伤痛》。年出版长篇巨著“绝望的戏剧”并入围当年的“大部头书籍”奖。
关于自己在当代俄罗斯文学和艺术领域里的地位,作家本人曾这样说过:“我认为,我属于俄罗斯人道文学的重要流派,这个流派源于普宁、契可夫。”
译者的话
译者/傅品思
年10月出生,北京大学俄语语言与文学研究生毕业,曾在大学教授俄语语言与文学,并在莫斯科学习和工作长达十年时间。参加过《世界著名诗歌鉴赏大词典》的编写工作。叶夫根尼·格里什卡韦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衬衫》就是由傅品思翻译成中文,并由作家出版社于年正式出版,那也是该译者的第一部译作。《柏油马路》是他翻译完成的第二部长篇文学作品。
”
长篇小说《柏油马路》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叶夫根尼·格里什卡韦茨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我翻译和出版的第二部文学作品,原著出版于年,年再版,在当地备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喜爱和好评,畅销至今。我本人非常喜欢格氏的作品,无论是他的独白戏剧还是他的小说。很幸运,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衬衫》就是我翻译和引进中国的,那也是我翻译和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我与格氏的缘分即始于《衬衫》那部非常纯粹的文学作品,而《柏油马路》则见证着我们之间这份缘分和友谊的增长与延展。我不记得是什么机缘让我遇上格氏的小说的了,但记得开始阅读他的作品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格氏的小说语言真实、朴素、纯粹,讲述的大都是现今俄罗斯社会每日每时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最日常和普通的故事,可以说是今天俄罗斯都市生活的真实映照,只不过在这样的映照中始终都透露出格氏自我审视的独特风格。正是格氏的这种风格,让我翻译和引进了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接着又翻译和出版他的第二部,或许依然还会继续翻译他的第三部、第四部……我在《衬衫》的译后记中,曾把格氏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比喻为冬日里孤独木屋中的火炉,而今天在此,则想把《柏油马路》比喻成让这个火炉一直燃烧的原木材。
”
推荐阅读
此前与此刻
弗拉基米尔·沙罗夫著,陈松岩译
-7---3
普希金之家
安德烈·比托夫著,王加兴胡学星刘洪波译
-7---1
爱情守恒定律
叶甫盖尼·希什金著,温哲仙杨怀玉刘开华译
-7---6
自学成才的人们
安东·乌特金著,刘洪波译
-7---1
魔鬼的灵魂
普盖尼·希什金著,温玉霞译
-7---7
像孩子一样
弗拉基米尔·沙罗夫著,赵桂莲译
-7---1
环舞
安东·乌特金著,路雪莹译
-7---7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外文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