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狱题材的电影我只服这一部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因而,超越禁锢、战胜困境、拯救自我、对抗体制、追求自由……成了人内在本性的深层需求,是人性光辉灿烂的高光时刻,是人性大厦的稳固基石,是唐三彩外层最明亮的釉。

越狱电影作为这种需求的最显著表达,一向不乏佳作,比如罗伯特·布列松的《死囚越狱》、达斯丁·霍夫曼史蒂夫·麦奎因的《巴比龙》,被称为史上第一部伟大的越狱电影让·雷诺阿的《大幻灭》,还有最著名的越狱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等。

我很喜欢看越狱电影,沉醉于越狱电影中展现的种种个人冲破高墙获得自由的方式,丧失了自由,为了赢回自由而战的人们,人性在渴望突破重围下的复杂性,个人作为弱者对抗群体、对抗社会、对抗不公政治现实的悲剧性和英雄主义,感动于人们在深渊深处怀抱希望,永不放弃,在地狱深处仍希求鹏程万里。

我喜欢《巴比龙》。那个执着的囚徒,一次又一次地越狱,也一次又一次被捉回。经过十多年,他头发已白,但仍孤注一掷地抱着一袋椰壳跳下大海逃生……

我也喜欢《肖申克的救赎》,为安迪对自由的追逐而感动。当狱警们发现安迪牢房中海报后面的洞口时,我和很多人的心情是一样的。

而我最喜欢的是《洞》,年的黑白影片,法国导演雅克·贝克的遗作,一部联接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与新浪潮两个电影时代的杰作,一部标识性的作品。《洞》被评论界认为是“电影史上最紧张激烈、最强有力的、最震撼人心的犯罪题材影片”。

如果说《肖申克的救赎》展示的是文科生的温暖激情,那么《洞》就是工科生的冷酷严谨。电影极为简约,没有嘈杂的配乐,绚丽的特效,有的只是细致入微、合情合理的越狱细节,并通过细节把人带入越狱现场,让我们真实地目击一群人在完全被剥夺自由的空间是如何逃逸的,并且为之深深信服。我想,我们大多数人看了这部电影,都会学习到如何越狱的技能。当然,电影不止于表现剧中人高超的越狱技能,影片最后还展现了,在这个因越狱而联接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是如何遭遇了人性的深渊与暖意。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电影史颠覆的时刻:一个常规镜头中,一个男人正在埋头修理汽车。突然,这个男人回头望向电影,继而,他走近摄像机,直视镜头,告诉观众他将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个发生在40年代的狱中故事。

电影表演中有个基本的禁忌,叫做:看哪不好你看镜头。看镜头是绝对不允许的。电影演员直视镜头将造成剧中人与现场观众的视觉“交流”,破坏封闭的电影世界,让人跳戏。可这部电影在第一时刻就打破了这个禁忌,标志雅克·贝克这位老导演充分意识到全新电影时代(新浪潮)的到来。

这部电影将纪实美学推到了极致,电影场景中的所有光效都来自自然光的使用。比如牢房里的光是通过门、窗、照明进入的。越狱挖洞的场景,所有的光源来自于他们自制的一盏油灯。

所有的声音都是声源音响,现场有发声物,有声源才有声音,丝毫不借助操纵观众情感的音乐。这很酷,不是吗?我们屏息观看一个伟大越狱行动的进行,根本不需要外来的音乐让我们惊恐或者感动。

最重要的是细节非常真切,这种真切竟一点都不乏味,反而因为过于真实让人始终把心提到嗓子眼。

我们看到狱警对寄来包裹进行细致、严苛、野蛮的检查,每一条面包都被切开,每一根香肠都被划破,每一罐果酱都被搅动,每一块黄油和起司都被切成小块。

然后,我们看到小镜子和锯条是怎么稳妥地藏在踢脚板或桌边的镶边上面,看到他们怎么用小镜片和牙刷制作出一个监视监狱走廊的反光镜,看到他们如何得到一个计时器,用来计算时间,如何在监狱的医务室窃取小玻璃瓶,携带这个玻璃瓶通过狱警的检查,然后拿到沙子,然后用这个玻璃瓶制造沙漏。他们用废弃的铁窗条制成一把钥匙,可以打通地道里所有的门,太牛逼了。

更厉害的是,他们为了掩饰自己夜里在挖洞,而不是在睡觉,就用纸盒子制作了提线人偶。我们亲眼看到盒子怎么被连接,怎样被牵动,怎样在纸盒上覆盖一层毛巾,使它更具有人腿的质感。在狱警巡夜时,悄悄拉线,人腿就动了。一个囚室之内,物资如此有限,全天候的监视,他们创造了这个奇迹。天才的创造!

这要归功于罗兰德,一个越狱了三次越狱专家,一个被监禁,不断逃离的越狱大师,就是电影一开说说要讲故事的那个哥们。罗兰德,请收下我的膝盖。

诸事准备完毕。接着,越狱行动开始。开始敲水泥地板的时候,我以为一个短镜头闪过就差不多了。结果没想到,导演将镜头一直对准那个地板。那是真的水泥地板,绝不是道具。这也太困难了吧,要是我估计会打退堂鼓!罗兰德开始一点点老老实实地敲击,敲累了再换个人敲,直到地板渐渐裂开。

还有砸土墙,砸砸砸;锯铁护栏,锯锯锯;队友被埋了以后,拼命挖挖挖。他们用真实的身体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对自由的渴望。

继他们砸开地板后,掘开一个通道,进入地下走廊,砸开下水道的风口,找到了出口的井盖。这里有几个场景让我非常感动。有一个是在地下走廊中,两个主人公在微弱的光源下越走越远,他们手中的光源照亮了全黑背景中唯一的一个小框。这样的场景引起无穷的联想,比如囚禁、比如自由、比如希望,比如人的命运的各种可能性,并深为感动。

还有一个场景是盖斯帕德、马努两人推开了井盖,像溺水的人偶然浮出水面,你可以感受到新鲜的风吹拂着他们的脸。那是他们最接近自由的时刻。这样的时刻在这部电影里只出现了一次。

他们做好了各项准备,盛装打扮,兴高采烈,准备迎接自己的新生。你会期待那个最终奔向自由的时刻,向《飞越疯人院》的酋长那样,奔向黎明的曙光,可是你心里又会隐隐担心,不会有什么意外发生吧?果然,当他们通过监视器最后一次监视走廊的情景,通过监视器,我们和囚犯们一起看到了,狱门外整整齐齐站着几排狱警。这是电影史上可以列入惊吓程度前十的镜头,也是令人心碎不已的镜头。

这是个越狱失败的故事,前面所有的精细的准备,只是这个令人心碎时刻的铺垫,它是个命运共同体遭受背叛的故事。它不仅仅是纪实美学的炫技,不仅仅是让人目睹越狱是如何进行的,更华彩的部分,是在分钟的时间里展示了人性的幽微之处,人的心理变化及变化带来的后果。

到底是谁泄了密?8区6号牢房,有5位囚徒。一位是越狱大师罗兰德,一个技术宅,高智商+极度冷静,将越狱当成一种信仰和终极目的。一位是被称为“阁下”的囚犯,热心肠,幽默,很容易相信人。马努有一股帅气的狠劲,有军人风范,他一开始不相信男主角盖斯帕德,这或许是某种社会经验或者是某种直觉。可是当他和盖斯帕德搭档挖通道时,他接受了盖斯帕德的表白,相信他是真心实意地参与越狱的。还有个囚犯也很有意思,吉奥,一开始他并不积极参与到越狱中,只是懒散地在床上躺着,漫不经心,不合作。他的转变源于他向“阁下”坦白,他不走的时刻。他说,如果他走了,警察就会去找他妈妈,他妈妈一定会很伤心。他不愿意妈妈伤心。他不走,不仅是意味着他不能获得自由,而是他作为知情人,要承担知情不报的惩罚,他的刑期会更长,更没有自由的希望。尔后,他积极参与到越狱行动中,在他那里,导演安排了少有的戏剧时刻,塌方。当他被挖出来后,电影给了两只手紧紧握住的特写镜头。可是,当工程完成后,他说他不走。

男主角盖斯帕德是因原来的牢房整修调到8区6号来的。电影中,并没有对盖斯帕德的来历完整表述,只是在他只言片语中,可以拼凑出他遭遇。他是一位纨绔子弟,败光家产后,遇到一位富家女子,结婚后与小姨子偷情。这是他说出的故事。他没说出的故事,是他的妻子早就红杏出墙,妻子已经准备逃离。这对他来说,不仅是婚姻的破灭,还是财产的损失。所以,他说误伤事实如何,耐人寻味。他在狱中,得到大家信任后,积极投身于越狱行动中。可是在逃离前夜,监狱长把他叫去说,你妻子撤诉了。然后出现对切镜头,在近景镜头中,典狱长问:你有什么要告诉我的吗?然后是长长的渐隐镜头,画面没入黑暗中。

最后,囚犯们被要求脱光衣服抱着头在走廊站成一排,罗兰德转过头说:可怜的盖斯帕德。也许,典狱长的话只是一个陷阱,妻子撤诉的消息并不存在,典狱长在利用他,利用小人,利用自私,利用人性的黑暗。就这样,《洞》这部电影由纪实美学转入对人性探讨,并留下袅袅余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sx.com/jayh/10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