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212076.html
-12-17Ms.郑
摘要:锯齿纹彩陶在公元前四至三千纪盛行于中亚地区的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也是公元前三千纪后期马家窑文化半山期彩陶的标志性特征。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锯齿纹;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
锯齿纹是由连续三角元素组成的彩陶纹饰,流行于马家窑文化半山期,是半山类型彩陶标志性特征,也少量见于同时的菜园文化和稍晚的马厂类型早期。20世纪20年代安特生(J.G.Andersson)发现半山彩陶后,曾提出锯齿纹是一种特殊的与葬礼有关的“丧纹”,但60年代严文明等在甘肃兰州青岗岔遗址房屋内也发现这类彩陶,证明“丧纹”说没有根据。李水城曾对半山类型的彩陶锯齿纹做过系统研究,并提出其来源于当地或内蒙古中南部。本文试图论证锯齿纹彩陶的主要源头实应在中亚地区。
一
马家窑文化是分布于甘青宁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可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诸期。其中半山期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前年,又分半山类型和宗日类型,前者分布在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典型遗存有广河半山和地巴坪墓葬,兰州青岗岔居址、花寨子“半山类型”墓葬、土谷台早期墓葬,康乐边家林、景泰张家台墓葬,柳湾“半山类型墓葬”,循化苏呼撒“半山文化墓葬”等;后者分布在青海共和盆地,以同德宗日遗存为代表。前者陶器以黑红复彩彩陶占绝大多数,后者除此类“半山式”彩陶外还有更多粗糙而独具特色的紫红色彩陶。半山期彩陶器类有小口高领壶(罐)、单耳或双耳长颈瓶、侈口鼓腹瓮、小口高领瓮、弧腹或鼓腹盆、单耳罐、双耳罐,以及敛口钵、带管状流或不封闭流的钵或盆、鸮形壶、双口壶、单把杯、鼓等,基本均为平底器,个别为圈足器。
李水城将半山期锯齿纹彩陶细分为三类,即齿尖朝上的狭义的锯齿纹、齿尖朝下的倒锯齿纹、齿尖上下相对的对齿纹。这些锯齿纹均为黑彩,齿尖多朝向带状红彩,形成黑红复彩构图,也有的齿尖朝向带状黑彩。锯齿纹常与直线、弧线、圆点等其他元素共同组成横条带、竖条带、斜条带、波折带、波弧带、漩涡、圆圈、菱块、葫芦形、贝形、蛙形、十字形、毋字形等繁复题材,构成器物颈、腹部主体图案,甚至还常见于器物内壁。同样依据李水城的研究,半山期和马厂早期锯齿纹可分为五小期,如果将李文半山一、二小期合并为早期(图一,1~3),半山三、四小期合并为中期(图一,4~6),半山五期和马厂早期[18]合并为晚期(图一,7~9),发展演变趋势就会看得更加清楚,总体来说锯齿及齿尖夹角由大变小,由大直角锯齿变为小锐角锯齿,最后退化为细密的毛发状锯齿。
严文明曾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分为四期,认为半山类型由马家窑类型之末的小坪子期发展而来。李水城指出不但小坪子期存在大锯齿纹和对齿纹,而且在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晚期文化中也有锯齿纹,实际就是认为锯齿纹来源于中国西北和北方地区。我也曾倾向于这种认识。但仔细分析,马家窑文化小坪子类型其实很少见典型的锯齿纹,即如民和边墙等遗址所出个别锯齿上下相错的所谓“对齿纹”,毋宁说只是黑彩带上的留白折线而已。而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真正的锯齿纹极少,个别见于器物口沿内壁或颈部。总之,甘青和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之前只是偶见似是而非的锯齿纹,与半山类型盛行锯齿纹的情况有很大差别。
二
如果我们将眼光投向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南部及附近地区,会发现那里锯齿纹出现甚早且非常盛行,演变脉络也很清楚。
图一马家窑文化锯齿纹彩陶分期
1.花寨子(0:28)2、3.柳湾(M:3、M:2)4~6.苏呼撒(M64:3、M35:2、M24:2)7~9.阳山(M:14、M:17、M68:26)
在土库曼斯坦南部的科彼特山脉北麓绿洲,分布着诸多盛行锯齿纹彩陶的农业文化遗存,包括阿尔丁特佩(Altyn-Depe)三至四期(第一发掘区第14至4层)、纳马兹加二期晚段至四期(NamazgaeII-IV)、吉奥克修尔(Geoksyur)晚期遗存等。其中阿尔丁特佩三期(第一发掘区第14至9层)、纳马兹加二期晚段至三期阶段遗存被称作吉奥克修尔类型,本身至少可以分为两段,即以阿尔丁特佩三期早段(第一发掘区第14至11层)、纳马兹加二期晚段为代表的早段,以阿尔丁特佩三期晚段(第一发掘区第10至9层)、纳马兹加三期为代表的晚段;阿尔丁特佩四期(第一发掘区第8至4层)、纳马兹加四期阶段遗存被称作纳马兹加四期类型。其实两个类型——亦即两个阶段实属一个连续发展的整体,可暂称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该文化还延伸到伊朗东北部地区。
图二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彩陶
1、2、4.阿尔丁特佩第8发掘区年探沟(Excavation8,stratigraphictrenchof,LevelXVI)3.阿尔丁特佩第1发掘区年探沟(Excavation1,stratigraphictrenchof,horizon11/12;)5.阿尔丁特佩第15发掘区(Excavation15,horizon10)6.阿尔丁特佩第1发掘区年(Excavation1,,horizon10)7、9.阿尔丁特佩第1发掘区年探沟(Excavation1,stratigraphictrenchof,horizon9)8.阿尔丁特佩年发掘(stratigraphicsectionof,LevelXXII)10、11.阿尔丁特佩第5发掘区(Excavation5,horizon9)12~15.阿尔丁特佩(Altyn-Depe)17~19.阿克特佩(Ak-Depe)16.阿尔丁特佩(horizon4,locality52)
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陶器主要有手制的钵、盆、罐、壶等器类,大多数在上中腹装饰彩陶,盛行以锯齿纹组成的菱形、十字形图案,也有圆圈、网格、三角、树纹,以及山羊、雪豹、禽鸟等动物纹。黑、棕色单彩或者黑、红复彩,复彩一般是先施红彩再画黑彩,锯齿纹基本都是黑彩。具体来说,吉奥克修尔类型早段彩陶流行复彩,锯齿大而少,往往四五个锯齿就组成一个三角形、菱形图案单元,锯齿齿尖夹角较大而近直角(图二,1~4);吉奥克修尔类型晚段复彩减少,锯齿小而繁密,组成菱形、三角形、条带、折线条带等繁复图案,齿尖夹角由近直角向锐角变化(图二,5~11);纳马兹加四期类型复彩少见,锯齿退化到细小密集,只在树纹、菱形纹、三角纹等主体纹饰边缘起到辅助装饰作用,已经不能构成图案主体,有的锯齿齿尖夹角进一步缩小而成毛发状(图二,12~19)。总体演变趋势是锯齿纹本身及其齿尖夹角越来越小,锯齿纹由图案主体变为非主体。
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属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按照俄罗斯学者基尔霍(L.B.Kircho)等的研究,阿尔丁特佩一期(纳马兹加一期类型)时当铜石并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5千纪末期至公元前年;阿尔丁特佩二期(纳马兹加二期早段或亚朗特佩类型)时当铜石并用时代中期早段,约为公元前~前年;阿尔丁特佩三期早段(纳马兹加二期晚段或吉奥克修尔类型早段)时当铜石并用时代中期晚段,约为公元前~前年;阿尔丁特佩三期晚段(纳马兹加三期或吉奥克修尔类型晚段)时当铜石并用时代晚期,约为公元前~前年。据俄罗斯学者马松(V.M.Masson)等的研究,阿尔丁特佩五期(纳马兹加五期类型)时当青铜时代中期,约在公元前~前年;则阿尔丁特佩四期(纳马兹加四期类型)或青铜时代早期的绝对年代就当在公元前~前年。而据科尔(PhilipL.Kohl)的意见,纳马兹加三至五期的年代分别为公元前~前年、公元前~前年、公元前~前年勒孔特(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