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A展评丨北京当代过去的未来

过去的未来主义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与未来

年北京当代艺博会即将于8月26日至29日于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作为艺博会的策展单元,同时也作为北展文化艺术中心的开幕首展,“过去的未来主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与未来”于6月22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幕。此次展览的标题与它的展览地点相得益彰:北京展览馆几乎就是对这个词的绝佳诠释,尽管它的形式基本是新古典主义的,但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这座曾经的苏联展览馆庞大的体量和标志性的尖塔,都代表着一种对崭新未来的想象,刺激他们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同样,继承近代以来的特征,大众和文艺工作者们更热衷于创造自己的新文化,这同未来主义者对传统的不屑一顾有着相似之处。而在今天,这些想象似乎已经随着苏联一起被留在了过去,我们有了全新的理想与目标。但很显然,在策展人鲍栋看来,未来主义不应该仅仅被视为艺术史的遗产。

王鲁炎《W双向自动手枪D14-03》拉丝不锈钢××45cm

图片致谢艺术家

许宏翔《一条命》-铝板、马克笔、油彩、丙烯cm×cm图片致谢艺术家与艺·凯旋画廊

在鲍栋的阐释中,“未来主义”的观念既直接地关联着其在意大利和俄罗斯的艺术史源头,又被附加了中国的本土意涵,从而超越单向度的时间认知。时间是未来主义的关键概念,“未来”是它的基本方向,意味着永不停止的运动和发展。本次展览最大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通过“过去”这个前缀扩展了这种运动的方向。于是,就像展览入口王鲁炎的《双向自动手枪》所展示的,未来主义的动力论(dynamism)不仅仅意味着毅然决然地向前进,我们同样可以回过头去,从已逝的时间中汲取力量。在二层平行相望的两个展厅中,过去与未来被有意识地分隔成两条路径。在连接东西展厅的走廊上,许宏翔的铝板作品《一条命》展现的是与未来主义看似毫无关联的日常风景,但在展厅的空间中,它似乎又构成了一个代表当下的锚定点,我们从这里出发,将目光投向时间的两头。

李尤松《工业凯旋门》布面油画×cm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非凡仕艺术空间

蒲英伟《星际采矿:铂族外交》布面油画,纸本拼贴,邮票,丝网印刷,金银箔,马克笔,油漆笔,喷漆,矿物颜料,色粉,油画棒4件直径为cm的圆形、1件cmxcm方形、1件xcm异形、1件直径为cm的五角星形图片致谢艺术家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崔洁《人体工学椅2》纸上彩铅29.6x21cm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天线空间

在西侧展厅,向着过去的探索从近现代一直回溯到史前。李尤松的《水坝》和《工业凯旋门》出色地再现了开头所说的过去的想象,并与同一空间内的其它作品实现了对话:在它旁边,蒲英玮的《星际采矿:铂族外交》表现了中国科幻作品中典型的对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冲突的痴迷,在其中唯一实现进步的似乎只有作为表象的技术;对面,崔洁的《人体工学椅2》描绘的椅子上,插入了一座典型未来主义风格的塔形结构,回归从到马克思到福柯的共同话题——没有行动的政治,身体技术总是不可避免地沦为身体规训,最终是人的异化。

张光宇《西游漫记》第四章第六页纸本水彩、水粉36×25cm图片致谢艺术家与势象空间

邱岸雄《新山海经1》6-8动画,三频录像装置3015图片致谢艺术家

伍伟《提丰》金属、纸张xx50cm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冯梦波《人类起源于动物》光栅立体照片70×cm图片致谢艺术家与非凡仕艺术空间

张光宇的《西游漫记》在此提供了历史的记忆。与西方的未来主义者不同,对过去的中国人来说,现代技术的引入伴随的是殖民压迫的血泪。于是,即使像张光宇这样热切拥抱现代文明的中国艺术家也不会放弃传统历史。神话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是展厅中众多艺术家选择的主题,在邱岸雄的代表作《新山海经》中,神话似乎成为了关于现代的寓言。在我们以为文明已经彻底进入了科学时代的同时,神话与想象也从未远离我们。工业文明创造了以钢铁为骨肉的珍禽异兽,它们构成了今天的图腾,就像伍伟用汽车零件重构的巨神,在冯梦波拍摄的自然博物馆模型和李新建描绘的神话图像之间,过去似乎又重新恢复了神秘和魔力。

刘展《阳台》装置xxcm展览现场

在未来主义叙事中加入的历史视角,将基督教的线性时间转变为一种新的形态,在这种新的时间观中,“自然”这一古老概念通过宇宙重新与未来相连接。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的概念会随着空间的不同界定而发生变化。刘展的《阳台》意外成为了这一时空观的象征物——由于封闭空间屏蔽了短波信号,65台收音机收起了原本嘈杂的电台广播,只留下了轻微的噪音,其中就有来自宇宙的辐射。宇宙的在场,提示我们不要对自己的认知过于自信,在这个最宏大的参照系中,人类的时间观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刘芳《功》雕塑80×80×80cm图片致谢艺术家

尽管如此,对于人类来说,未来仍然是一个投射想象和欲望的永恒对象。东侧展厅展出的作品似乎可以视作“今天的未来主义”,其中的一些作品也确实可以找到不少未来主义的影子,包括入口处刘芳的波楚尼(UmbertoBoccioni)式雕塑。但与过去的未来主义者们近乎自大的豪迈不同,今天的中国艺术家们更清楚自身的局限,面对技术和未来都更为审慎。

高磊《神圣人-遗迹》铝板,透明树脂,纱网××5cm图片致谢艺术家与空白空间

这种审慎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感官和知觉成为这些未来想象中重要的主题。高磊的《登月:万物的签名》虚构了一场日常物与月球表面的接触,正如过去的未来主义者们在飞机上获得了全新的体验和视野。尽管历史上的未来主义者也讴歌运动和新的视觉形式,但今天的艺术家们很少鼓励狂奔突进,展厅中的作品也与位于对面展厅的“过去”形成对话。高磊的灵感来自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Agamben)对“神圣”概念的讨论,在阿甘本看来,“神圣”并非简单等同于价值上的高贵,而是一种中性的他者身份——世俗加诸其上的,与其说崇拜,不如说是漠不关心。

蒋志《注定之物之4》-艺术微喷×cm图片致谢艺术家与魔金石空间

蒋志的《注定之物》系列同样提供了一种他者视角。艺术家利用磁力技术将铁屑组合起来,构成介于天然晶体和雕塑之间的结构,在微距镜头下,这些微小的结构又仿佛置身于沙漠或其它星球。蒋志将作品描述为对“命运”——神话中的经典主题——的探讨,将传统自然观中的客观对象还原为主体知觉介入的结果,在这里,主体不再是未来主义式的万物主宰,我们既脆弱无力,又从不缺乏影响世界的意愿和力量。

展览现场

在这些探讨未来现象学的作品中,新的视觉和媒体技术仍更多地保持工具的属性,而那些着重表现新事物与未来关系的作品,则与之形成了冲突和张力。毫无疑问,技术是展厅中最突出的主题,当下的流行科幻元素在这批作品中几乎无一缺席:虚拟空间、NFT、赛博格、未来城市……然而,这些对新技术的图像复制却并没有给我们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尽管这里的艺术家极少会和曾经的未来主义者一样,声称某项新技术会指引人类的未来(这种角色现在已经转移给了大型科技公司的CEO们),但在这些作品中,其标出性仍首先来自它们同新技术的关系,而这种依赖最终——至少从其展示上来说——限制了它们对技术的反思。

刘嘉颖《赤金美术馆》CV建筑视频500图片致谢艺术家

新潮的NFT艺术如何为其巨大的能源消耗辩护?这也许是一个所有展陈中的NFT艺术无法回答的问题。刘嘉颖的《赤金美术馆》代表了这一新潮流,它矛盾地在表现自己的商业潜力和社区开放性上摇摆。美术馆的外形绝佳地表现出NFT艺术的欲望:在虚拟空间中重构艺术品本雅明式的“灵晕”(Aura)。讽刺的是,尽管仍保持了使用上的开放性,NFT的特征始终在于对数字信息的占有,而那看不见的证明所有权运算过程才是新“灵晕”的来源。从这个角度来说,坐在专门布置的放映区观看影像是搞错了这件作品的欣赏方式——为了真正感受作品的魅力,观众需要的不是观看作品,而是浏览它的交易记录。

宋琨《赛博格躯体-Showme》布面油画×cm图片致谢艺术家

赛博格如何成为一种反性别、反有机-无机二元论的新主体,而不是沦为一种反德勒兹式的“无身体的器官”?展厅中,宋琨的《赛博格躯体》和《泛灵境界生物体》如同被抽离得只剩躯壳——要如何把《泛灵境界生物体》中的水母和触须,同唐娜·哈拉维(DonnaHaraway)的“克苏鲁纪”(Chthulucene)联系起来?当然,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可如果不明确一种总体上的后人类视角,这些形象就会滑向“好看的科幻模特”。就这一主题来说,对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不加反思的传统美学态度将是一场灾难。

范文南《中国》数字版画尺寸可变图片致谢艺术家

新的城市如何成为在社会空间中推动新政治(它尊重各种主体)、新生产(它是真正可持续的)、新主体(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解放)的形成?在展区的尽头,年轻的艺术家范文南的绘画《中国》系列表现了一个依靠工业技术克服了环境灾难的未来中国图景,其中,今天的社会问题或是在强大的生产力下被自然解决,或是用标语口号暗示了终将解决的结局。范文南可能是参展艺术家中最接近历史上的未来主义者(尤其是俄罗斯未来主义)的人,但也突出反映了这种传统未来主义观念在今天的尴尬:尽管艺术家努力展现自己的政治立场,但这些图像提供的与其说是历史分析与展望,不如说是提供视觉快感的景观,也因此,它们变得同其批判的美国好莱坞式大众文化——或者用格林伯格的话说,庸俗——难以区分。

陆明龙《中华未来主义》高清影像,立体声6000图片致谢艺术家、BANK及赛迪HQ画廊(伦敦)

在这个意义上,陆明龙的影像《中华未来主义》也许是最充分地保留了其原本批判性的作品(尽管其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长影响了现场观看)。作为一名旅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陆明龙通过他的影像与我们的经验之间微妙的错位,提醒我们值得反思的不仅是关于“未来”的概念,还有我们在进行这些思考时所处的主体位置。

吴羽篪《西游

托塔李天王》炭笔素描38.9×54.6cm

最终,随着展厅的后半部分出现越来越多的景观,观众的反思能力也在这些庞大的信息和图像流中受到了限制,而这也可能是策展人的有意为之——在展览手册中,鲍栋引用《兰亭集序》的末段:“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离开东侧展厅,回到中间的走廊,当我们再次面对许宏翔的《一条命》时,也许会有新的体会:对历史的反思并不意味着确保一条通往未来乌托邦的路线。为了与张光宇的《西游漫记》相呼应,展览特意展示了一个叫吴羽篪的小朋友绘制的西游人物,在他稚嫩的笔下,托塔天王手中的“神舟”火箭就是最突出的未来符号。朝向未来的目光最终要返回此刻的自我,而即使是神通广大的孙行者,也无法洞察一路上的艰难险阻,甚至无法明确西行的目的——直到最后,真经的内容都是对一项对师徒们的考验。我们始终要面对未知,并为我们的行动承担责任。

文丨罗逸飞

图片致谢主办方

展览现场

策展人鲍栋在进行导览

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过去的未来主义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过去与未来

北京当代艺博会·艺述

展览时间:

年6月15日—8月31日(因公众安全考虑而产生的临时闭展日期详见主办方媒体平台信息)

展览地点:

北京展览馆2号馆2层(北京市西直门外大街号)

开放时间:

9:30-17:00(16:30为最后入场时间)

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线上展览第四期"十八个现场"月刊特刊已上线

??

免费订阅请主页对话框留言“订阅”

CAFAART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sx.com/jacx/87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