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美国上大学

坐在飞机上,看着窗外,天空是那样的蓝,白云一朵朵漂浮在四周,脚下一片片绿色的田野里,镶嵌着一排排田园风味的人家。尽管窗外的风景秀丽无限,我还是没什么大感触,一页页慢慢地翻看给儿子买的《心灵鸡汤--校园生活大全》(ChickenSoupfortheSoul--CampusChronicles)。

儿子已经离开家,开始了他生命中重要的一个里程--大学生活。我和老公也就没商量地成为了无数“空巢”父母里的一员。手里这本书是我自作主张给儿子买的,他只匆匆地浏览了部分文章,估计还是看在妈妈爱心(苦心?)的份儿上,算是他对妈妈尊重的善举吧。送给儿子的书,现在在我手上,这倒是预料之中的,不会有大学生喜欢手拿一本写大学生活体会的书去上大学,这一点我还是非常明了的。好了,现在该轮到大学生的妈妈,来慢慢体验一下美国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叙述了。

故事一个个读过去,每个都有不同程度的感触,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一位朋友曾经问过我,“百草,你的儿子马上要上大学了,你也会像写你女儿那样,写一个儿子在美国上大学的系列吗?”当时我的回答是,“估计不会,一则不想再写那个题目,二则,儿子比较内向,可能不会跟我讲很多大学的事情。”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忽然有要写下儿子上大学琐事的冲动,当年写女儿基本是回首,现在写儿子应该是和儿子共同经历他的大学生活,应该像日记,当然绝不会每天写,甚至可能不会每周写,可是还是非常想记录下一切有感触的人和事。

大学室友

一直很在意孩子大学室友是什么样的人,也一直希望儿子在大学里,能碰到一位豁达开朗的阳光男孩做室友。自己内心深处总觉得,这样儿子可以借室友一点儿光,来个茁壮成长。

好多年前,认识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长辈。这位热心的阿姨,手把手地教我包粽子,又整个流程地教做月饼。交往久了,阿姨跟我讲了一件一直让她非常伤心的事。阿姨有一个女儿,十多年前,送去加拿大上大学,由于上大学的室友不佳,女儿给引导成了同性恋。其实阿姨心里也清楚,同性恋一定要有先天的因素,可这事无论谁家摊上了,总会觉得,一件事光有种子还不行,那让种子生根开花的土壤也很关键,更何况是让种子第一次扎根的地方。

有了这个真人真事的故事,孩子大学室友一直是让我顾虑的事情。儿子上大学之前,借着一起做饭的时间,不但慢慢讲了父母的期望,交友的原则,保护身体的重要,最后还小心翼翼地讲了一下恋爱和同性恋。期盼着这些看似无意的家常话,能帮儿子挡一挡在大学可能会碰到的一些风雨。

儿子去的大学有一个特点。校方把一栋离校园中心很近的宿舍楼提供给部分新生使用,由于宿舍不可能容纳下所有的新生,校方要求申请这个宿舍的每个新生写一份小短文,校方根据短文的特点选择新生。这样我的女儿和儿子就都在大一时住进了这所学生楼。校方的做法让我觉得,至少住在这所宿舍的孩子们都是肯学习和愿意付出的,因为他们愿意多做事情去换取一个理想的居住环境。

儿子的寝室是一个套间,由他和另外一个男孩合住。他的室友是来自坎萨斯的一位美国孩子,名叫吉奥曦。吉奥曦比儿子早到学校,他参加了学校给新生提供的学前大学介绍(pre-orientationprogram),这个活动不要求所有的新生一定参加,但是如果你想更深地了解这个大学,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参与的活动。建议其他的家长看看你的孩子的大学有没有提供这项活动,鼓励你们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这个活动,这样孩子们可以在没有学课的压力下,交朋友和了解自己的大学。我们因为儿子跟他姐姐是上一所大学,去过这所大学很多次,所以没有参加这个活动。

因为吉奥曦参加了这个开学前的活动,他先到了学校,当然他就有机会先选择他想住的房间。吉奥曦理所当然地选择了里间,这样他就会有一个完整的自己的空间。而儿子就没商量地要住在外间了。吉奥曦的进出都要通过儿子的房间,包括他们共用的浴室也是与外间相连。对吉奥曦的选择,我能理解,因为换位想一下,如果是我们先到了,可能也会做出与吉奥曦同样的选择。儿子是一个比较憨厚的孩子,看着外间同样的宽大的窗户、和校方给提供的齐全的家具,非常满意自己的小窝。我们一起动手重新安置了一下家具,把大衣柜给顺在进门的墙边,这样儿子的床至少是给挡在进门人的视线之外。这样一来,儿子就更满意他这个要住一阵子的“家”了。

后来跟女儿讲了一下儿子的住宿情况。女儿说,住外间更好,这样会有更多的机会交朋友,无论是找吉奥曦,还是找弟弟的同学,进屋都会先跟弟弟打招呼。我这才想起,女儿给比较内向的儿子的忠告之一,“刚搬进宿舍前几周,如果你在自己的寝室里,最好打开你的寝室的门,这样同楼的同学们会主动进来介绍自己,这也是在大学交朋友的方式之一。”看来有时以为失的事情,可能是得的开始。

儿子在第一年与吉奥曦相处得不错,虽然吉奥曦不是那种我期盼的阳光男孩,但他是那种老实肯学的好孩子。儿子跟吉奥曦没有成为那种知心朋友,不过他在一个楼里交下了几个不错的好友,也不知道是不是住外间的收获。

选课的挑战

进了大学,孩子们最重要的事情当然就是上课学习知识了。当年我们上大学时,没进大学专业就已经预定了,也根本不用为选学什么课而费脑细胞,学校给安排什么课,我们就上什么课。

美国的大学,与中国的完全不一样,不但专业未定,连要学的课程也是由大学生自己来选。在美国长大的儿子,其实对选课不陌生。上高中时,学校的孩子们就不一定都学一样的课。我们这里的高中,外语就开设好几门,孩子们可以选德语、法语、日语、和西班牙语。高中时,有些孩子喜欢学美术课,有些学音乐课,有些喜欢多学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有些想以后去技工学校,所以愿意多学一些技工课程,大家五花八门的,想学什么的都有。但是不管怎样,高中还是有一大部分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必修课,诸如数学、英语、socialstudy、体育之类的课,不用孩子们自己挑选。而且美国的学校,在孩子上高中前半年就跟家长联系,让家长帮着孩子,选定高中四年的学习方向。记得儿子和女儿上高中前,我都跟他们认认真真地讨论和计划了高中四年的课,也跟他们一起与学校的counselor一起对孩子们高中四年的计划做了调整。所以整个选课过程,孩子们并不是独立完成的。

上大学就不一样了,儿子要独立地选择他要学的课了。由于儿子自己还没想好究竟要在大学里学什么专业,这更给选课增加了难度。好在儿子是老二,我们可以根据女儿以前的经验,给儿子一些大体的忠告。首先,跟儿子说,第一个学期,不要选太难的课,因为刚上大学,毕竟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第二,由于没有定下来专业,应该好好看看校方提供的课,尽量选自己喜欢的课,面可以广一些,这样有助于确定以后的专业;再有,据姐姐讲,当你选定一门课时,要看看高年级学生对该课程和教授的评价。

头几门儿子决定的还算顺利,只是在最后一门课上转了好几圈。他先是看好了地理课,他自己喜欢,而且无论以后他学什么专业,这门课都会充当校方的杂牌课要求,另外,教课老师的口碑也不错。可没想到,他注册以后,校方送来email说,这门课满员了,他只好再找别的课。这回我跟他讲,别只找一门,干脆再找两门课,省得如果又满员了,再找课可能就太晚了,而且两门课都可以去听听,最后保留自己喜欢的那门就行了。还好,后选的两门课,都有位置,一门是经济学,一门是语言学。两门课,儿子都去听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学太枯燥,还是喜欢学语言学。

整个选课过程,可以看出儿子也有些压力,他也体会到这不像以前上高中了,这回什么都要他自己掌控,要独立选择了。我没有细问儿子,但能感觉到,他自己也知道,这次选课他没有计划得太好。儿子跟我讲,下学期选课要早早准备,应该多选几门课以防万一。

看来初学飞翔的小鸟,在跌跌撞撞开始了他自己放飞的旅程了。

重新认识儿子

做父母的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即使都是你自己的孩子,你是那样同样地爱他们,可孩子们还是会有不同的性格,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同样的爱,还是可以养出不同的孩子。

我的两个孩子我都爱,对女儿的是那种暖暖称心、有时也要拌拌嘴的爱;对儿子则是那种常常恨铁不成钢、又极为心疼的爱。

女儿是老大,有着每家老大都具有的早熟、独立、和倔强,又有着女孩子特有的细心和要强。儿子是老幺,尽管我们一直都没有娇惯他,也尽管我们一直都鼓励他自立,但作为老幺的儿子,无论怎样也没像姐姐当年那样成熟,那样知道早早策划自己的未来,也许是我们没做好,可能是无意中做了许多把他当做老幺的事。儿子有着男孩子的大度、憨厚、和对未来的无所谓,也继承了他父亲血脉里的那份聪明和高智商。对他的远离家门求学,我一直认为就是一个翅膀没有完全长硬的小鸟,在提前飞翔了,这让我非常挂心和不放心。

天下事情就是这样怪,这个一直让人不放心的孩子,在去了大学以后,反馈回来的信息是那样地叫人惊讶。

对儿子上大学,第一让我担心的是伙食,也就是咱老百姓讲的吃饭。女儿从小就喜欢吃所有的东西,常常是做好的饭菜一端上桌子,胖胖圆脸的她,已经坐好开始吃,一边吃还会一边说,“嗯,妈妈,好吃!”于是父母开心地看着圆脸娃娃,勇敢地添丁进口,有了老二--儿子,一个永远想着玩而忘了吃饭的孩子。一想到女儿由于不喜欢吃大学饭菜而让我们过的提心吊胆日子,就非常恐惧大学的伙食可能给本来就不喜欢吃东西的儿子带来麻烦。出乎预料,每次问儿子要不要寄东西,儿子总是说大学伙食很好,他喜欢那里的饭菜。看来喜欢吃东西的孩子也要看她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东西的孩子也要看他在哪里吃饭,这可让我这个做妈妈的,要好好反省反省,难道是我做的饭菜不对儿子口味?!

而儿子上大学让我第二个不放心的事情是,他的社交活动。在我的眼里,女儿从小就是一个社交的小蜜蜂,虽然偶尔会耍耍小脾气,但无论到什么地方总是会交一堆朋友,你不用为她担心她会孤独或者没有朋友。而儿子不一样,从小到大虽然也有朋友,但从来没像姐姐那样多、那样广。每次party或者聚会,你都看到他是一位很好的听众,同学和朋友倒是非常喜欢他,儿子永远不是孩子王、或者领头讲演的那一位,他是剧里的配角、或者说是跑龙套的。还真没想到,群众演员的儿子,进了大学以后自己主动混进了几个团体,当然我们要求不能太高,到目前为止,在这些团体里,儿子仍然是群众演员。其实只要他高兴、开心、有朋友,无论他演主角儿还是配角儿,我们都替他欣慰。

还有一件让我一直没把握的事是,不知道儿子到大学后,是不是会常常跟家里联系。为了这个,在儿子上大学之前,我勇敢地跟儿子分享了一下写他姐姐上大学的十篇文章,而且重点介绍了一下姐姐给家里打电话的事情,为了鼓励儿子,还实话实说地告诉他,姐姐的作法让妈妈和爸爸是多么地高兴。没想到,一向认为不会理睬这类鸡毛蒜皮小事的儿子,还真听进了这些故事,也真的基本保持每个星期给我们打两通电话!

儿子上大学以后的一切,让我真的重新认识了儿子,他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也能体贴父母了。也许以前是离儿子太近,自己总是操心太多的细节,反而对儿子不能正确地了解,就像咱中国常言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次儿子上大学,真的让我觉得,儿子比我以前想象的成熟得多。

打工和自立

其实这一章应该叫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价值观。儿子已经上大二了,正像我以前预料的,他是一个不喜欢跟父母做很多交流的孩子。好像一切事情都不用我们过问,我们知道他的学习成绩不错,也知道他参加学校的活动。但好像还是有让我们担心的地方,比如课外打工啦、交友啦,不过孩子不喜欢我们过多地介入他的决定,我们也只好放手让孩子自己来掌握他的人生。

由于我们住在美国的中西部,加上我们所在的学区几乎没有中国人,我家的两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在学校接触的同学,几乎都是祖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老美。我的两个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都受到老师、同学、和朋友们很大的影响。

其实呢,我和老公也都是出身于普通知识分子家庭,两家在三、四十年前的中国,不能算富可也不穷。小的时候,常常帮家里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每个月妈妈会给我二十元人民币,十五元用来交伙食费,留下五元做零花。一般的情况下,那五元是花不光的,主要是不会花,不知道应该买什么。到了下一个月,妈妈再给钱时,就会说,“十五元够了,上个月的还剩几元呢。”

好多年、好多年以前,我曾经在读者文摘的杂志上读到过一篇写洛克菲勒家族在已经很富有了,仍然刻意教育孩子勤俭好劳的文章。这篇文章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样让孩子们从小就多吃一点苦,会使他们长大以后更加懂事,更知道人生的不易,也会更尊重别人的劳动。

二十多年前,绝对没有想到会来美国,会在美国安家,并且养育两个孩子。在我的观念里,我们中国人在美国,无论怎样我们的面孔就已经于大多数美国人不一样了,我希望我们能尊重美国的文化和习俗,能入乡随俗,能让我的孩子们在成长时,除了知道他们是中国人以外,还要让他们懂得做一个尊重他人、有教养、而且也让周围人尊重的中国人。

有了这个想法,到了女儿上小学时,我曾经刻意去找一些老美同事和邻居聊天,主要是想搞明白他们是如何教育孩子,也曾经重点了解了一下老美是如何处理孩子们的零花钱。调查的结果发现,老美在处理小孩的零花钱上,不外乎两类,一类是给固定的allowance,一类是小孩帮着干家务,按劳动付给零花钱。大家可想而知,按劳付酬就成了我家两个孩子挣零花钱的渠道。

女儿上小学时就帮助洗碗、叠烤干的衣服。大一点她考了美国红十字会babysitter的执照,除了帮助我们照看弟弟以外,还受雇看邻居家的小孩。记得那时候女儿给老美看小孩,一般人家给每小时给2-3美元,而她看自己的弟弟我们只给她一小时1美元。女儿在刚开始照看弟弟的时候,曾经跟我们提出抗议,她说,“为什么我看弟弟给的工钱比帮别人带小孩低?”我曾经笑呵呵地回答她,“照看别人家的孩子时,你需要全心全意,你基本不能做其它的事情;而在自己家里看弟弟,大部分时间你是在做你自己的事情,工作不一样,报酬也不同。”记得女儿当时非常不高兴地眨眨眼睛。到了儿子十一岁,按威州的法律,他可以独立自己在家了。自然女儿的看弟弟工作也就没了,女儿曾经大大地惋惜说,“唉,一夏天几百元钱的工作没有了!”女儿的第一份正式的工作是在她16岁时,做杂货店的收银员。

轮到儿子帮家里干家务挣零花钱,男孩子的劳动项目也就有了一定的强度。他的第一份家务是帮我们扔垃圾,然后给家里吸尘,再后来是冬天帮着铲雪,夏天帮着剪草,或者修剪树木。在儿子15岁时,就有了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给本地kumon课外补习学校当辅导老师。

可能在许多国内人的眼里,认为家里有钱,孩子就不用勤俭生活,我认为这在很大的情况下,会应了中国的老话----“富不过三代”,因为娇宠下的孩子,很难成才。其实在美国,小孩子能找到一份合适的课余工作,是他们的骄傲,也是他们自己要在金钱上自立的标志。

当然也不能说所有老美的做法我们都能接受。儿子高中快毕业时,一天放学回家,非常正式地谢谢我和他爸爸。他说他很感激我们让他去藤校上学,而且准备帮他付学费。他跟我们讲,他的好朋友麦克也考进了好学校,但麦克有钱的父母直接跟麦克讲,他们不会供他上大学,因为麦克已经18岁了,麦克的父母要求麦克自己勤工俭学去读他想去的大学。结果,麦克选择了一所给他奖学金的普通大学。

我们无可非议麦克的父母,他们有他们的理由做他们的决定。但我和老公还是非常感叹麦克父母的做法,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认为我们要鼓励孩子上好大学,而且也应该给孩子一定的资助。当然,我们家的两个孩子,上大学都需要打工,因为我们只负责学校寄来的账单,其它他们需要的零花钱、买书的费用、以及日常一些开销,都由他们自己勤工俭学来支付。

也许不是所有家长都同意我的观点。不过大部分在美国长大的孩子,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无论是低收入还是高收入家庭,他们基本都是以早打工、早自立为荣。

其实,就是在有了打工的经历以后,儿子上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也还是面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问题。这回他要找的工作已经不是在店里收银或者辅导小孩学习,他想着一个比较正式的大学生暑期工作。但是正如我以前提到的,儿子不是一个很会策划自己未来的孩子,第一年的大学生活对他是一个挑战,在忙忙碌碌的学习加交新朋友的玩乐之下,他没有及时地早早寻找暑期工作,加上大一的学生也不好找暑期工作。等到放假了,儿子还在找工作。

在美国长大的儿子,对在家里闲呆好像很不兴趣,我们做父母的也觉得这不是一件好事情。后来我建议他在家附近找找义工,找一个他喜欢的组织,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最后,第一年的暑假儿子是去了一个帮助病残儿童募捐的组织,他的工作帮助那个机构组织一些活动和搞一些募捐工作。虽然没有金钱上的收入,但我相信他是得到了爱心的培养,也学到了如何去组织大型活动以及如何去与人更好地沟通。

儿子现在还在读大学三年级,相信他在以后的学业中还会遇到新的挑战,当然也会学到新的技能。我这个当妈的也会继续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专业
南宁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sx.com/jacx/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