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年03月私人观影简报

《村戏》()郑大圣李保罗/吴滨/贾大山参加《南方车站的聚会》过于绕远道,看场《村戏》太费脑细胞。试问,电影为何总要跟国家概念过不去?作为同乡,我对《天津闲人》深有同感。但我实在不想推荐《村戏》给大家看,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要看懂这部戏中戏需要恶补多少文献和资料。大圣的电影很清奇,他是华语电影中少有的还在尝试从传统曲艺元素中提炼民族精神的作者,也是又一位在八十年代文学题材里挖掘民族根性的第六代导演。只有第六代导演,还在尝试与中国现实发生关联——这样的总结不无道理。可惜,第六代已经集体检验过了——用视觉影像来抢救那些随时间流逝或被权力刻意抹去的记忆——这是一条艰险而曲折的夜路。人的心灵包罗万象,同时也囊括了人的历史。如何塑造大历史之中的小人物?我们从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镜头中看到的往往不是人物,而是畸形的人皮。我反对这种抽离人性的观察。《浮俘》()罗德·拉申罗德·拉申借着《浮俘》的非人经历,这部令人眼前一亮的处女作同时讲述了人的两种生存状态。青春的不确定性与劳工的悲惨宿命于宣扬进化论的渔船上融为一体。作为一幅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这艘风格朴素的渔船要比工业打造的《雪国列车》坚硬得多。去哪里?望不见尽头的海上没有多余的航向:要么成为无家可归的亡魂,还么成为取人性命的死神。最终脱下红衣的少年亮出他那强者的体魄恶狠狠地质问我们: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上,还有多少人(幸存者)相信劳动本身即是希望?因此,这一场奥德赛式的海上冒险见证了一个少年的成长,同时这也是关于一个迷失自我的现代人重新找到自我的电影。我不知道给出低分的观众都是出于什么原因和心理,反正我的满分是来自乡愁。乘风破浪的《少年派》令活在安逸中的我肃然起敬,返璞归真的信仰也让我这个恋家的人喜极而泣。《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夏钢王朔/叶大鹰若论约会把妹,刀子嘴豆腐心的王朔很有一套。按照现代的说法,一撩一个准的朔爷做不成炮王也能做个“百人斩”。然而拧巴的是,朔爷偏偏瞧不上那些庸俗的游戏——他是个罕见的情种。王朔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个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这种愤世嫉俗在刘奋斗版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里变本加厉成了惊世骇俗。按照木心的说法,惊世骇俗就是在媚俗,媚俗而坦诚——这是朔爷的杀手锏。不料,他这“坏坏”的才华却为他招来了”麻烦“。他对爱情的痴心妄想在夏钢版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里裸露得十分清晰和自然。一方面是因为晴朗明亮的八十年代,一方面是影片最后落脚点在浪子回头式的忏悔之心。但面对滚滚而来的进步思潮,凭着内心的罪责感而主动劝退《我爱你》的男主角却显得十分可疑。《剩女》()希拉·梅达利亚/肖什·莎赫拉姆希拉·梅达利亚/肖什·莎赫拉姆爱情,人性的无数可能中的一小种可能。木心这话大概也透露了爱情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小概率事件。没有缘分遇见爱情的人怎么办呢?两位以色列女记者观察到的景观是,成批成批地涌入婚恋市场。这部由女权主义牵线搭桥、明显带有猎奇视角的纪录片无法从中国人的情感角度去剖析大龄单身女性的困境,只能通过交友网站、心理咨询介入到现代女性的私人生活、以及他们各自传统的原生家庭背景当中。三位受访者的矛盾点在于,期望值与失望值成正比,个人需求与社会供给成反比。但说实话,我不建议将大龄单身女性纳入《剩女》这一经济范畴去理解,因为所谓《剩女》实际上是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下的产物。我们看到,道德话语在这部展现二者之间冲突的作品里占据主导地位。在这场针对传统婚恋观的集体控诉中,我为那些因爱而失语、没有任何选择的父母们感到心疼和不公。《系统破坏者》()诺拉·芬沙伊德诺拉·芬沙伊德被系统排斥在外的《系统破坏者》医院与教养院之间滚来滚去的皮球。作为一个问题少女,她需要的不是双方推来推去的卸责游戏,而是需要一个永恒的真理。准确地说,这个弱小而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需要亲人的爱和陪伴。亲生父母的缺席或无能导致了陪读老师的介入,他们于原始森林里共同经历了一场冒险,在这段难得的过渡期里,缺爱少女也真正体验到了颇有意义的亲子游戏。一只被遗弃在大自然里的小猫咪呼唤着妈妈,虚弱而凄惨的叫声被旷野放大了无数倍。可惜“爸爸”终究是个替身,“拒绝”游戏再次于家庭、医院和教养院之间上演。女导演兴许是默克尔的支持者,这部现实主义作品围绕德国儿童社会福利话题探讨了近几年令德国政府颇感棘手的难民危机。或许,议题的要诀并不在于学习多少《同义词》才能敲碎不断升级的高墙,而是什么时候更换门禁系统。《纽约黑帮》()马丁·斯科塞斯杰伊·考克斯/斯蒂文·泽里安/肯尼思·洛纳根你是谁?这个困扰马丁的问题也是困扰今日美国的问题。扔掉圣经,掏出圣牌的男主角并不想像父辈那样动用武力解决问题——靠着演说作秀抑或流血牺牲赢得权力和尊敬。因为寻找《纽约黑帮》复仇的不再是黑帮,而是思想家。马丁这部新古典主义历史浪漫剧提出的政治倡议也相当古典:权力之剑不应该掌握在屠夫手中,而是应该揣在思想家的怀里。需要之时,以此惩戒那些《不法之徒》的野蛮暴行。不得不说,这种理想化的政治制度带有浓郁的东方古典主义色彩。故而,这一严重脱离现实土壤的政治主张在拥有多种族、多信仰和实行党争制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不被重视也是必然。戏院里的“美国之夜”人声鼎沸,圣牌被毁的过程被马丁拍得敛声屏气惊心动魄。野蛮在每一个美国人的脸上烙下了印痕:没人可以阻挡你向着文明挺进的步伐,但你必须清楚你从哪来,以及你曾经是谁。《少年巴比伦》()相国强陈建忠/路内理想呀,就是那锅炉房里逐一亮起的灯泡。是那饱满的稻穗,也是那崭新的路基,更是泡在温泉里的长脚。现实呢,现实就是一块块被高温蒸煮的抹布,就是一页页被丢进锅炉里焚烧的图书。不,现实在《少年巴比伦》的青春记忆里更为可怕:是腐蚀理想的硫酸,也是人传人的怪病,更是操作不当引发的地震和爆炸。相遇相识,但却令小路琢磨不透的白蓝究竟去了哪里?我想她一定没有淹没在人潮人海中。路内也一定清楚:她就环绕在小路的左右,只是局限于自己的“医术”暂且无法救助眼前这具发昏而发烫的身体。但在反思某一失败决策和某一操蛋设计的同时,她却做对了一件事——给那香甜美好的青春泼泼凉水。白蓝最终留下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几年后的小路或许能为我们揭晓谜底。影片最终落脚于一个时代的结束,温柔的《姐姐》无疑代表了七零年代人那种一厢情愿式的伤感。《她们的名字叫红》()章明秦海燕/章明大家都知道,理想在《少年巴比伦》的记忆里是爱憎分明的白蓝。然而她于《巫山云雨》中却是另一幅面貌:朦胧、暧昧和胶着的红。这种形态上的大相径庭不禁令我们思考:究竟是地域空间的不同,还是人和人眼界的不同?来看看记者章明调查的结果吧:美国人眼中的一见钟情在巫山人看来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老外实实在在的梦想也于巫山人嘴里成了笑柄。章明对于这种两性心理落差的阐释带有明显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谁让《她们的名字叫红》呢?看得出来,作者想要讨好这个西方视角,并以吸引“你亲自去看”来博得一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osx.com/jans/46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